学习宣传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思想组织建设 > 学习宣传 >

大山深处有人家

来源:九三学社酒泉市委员会 作者:蔡新梅 发布日期:2019-06-18 16:44 点击量:
【字体:
                                                                          ——写在甘肃岷县蹲点扶贫路上

        来岷县之前听到大家对这里描述最多的一个词是——山大沟深,只可惜受自身条件因素影响,未被分配到山区地带,所以对“山大沟深”还没有多少深切的体验。在到岷县半个月后的一天,接到通知,我们的总指挥、肃州区帮扶队总队长(也是我们的大家长)要带我去位于岷县45公里处的维新镇例行巡察,同时也是一次对驻扎在那里的帮扶队友的探视和慰问,对我来说,机会难得,因此欣然前往。
        一行四人一大早就乘车出发了。车子在大山里奔波了一天,我们走遍了维新镇的12个贫困村,一路上,我扮演“战地记者”的角色,时时留心,处处观察,生怕漏掉了什么。正是这次大山之行,让我体验到了不一般的帮扶生活。
                                                                                          山大沟深  一路走来
        我们有22名队友被分配在维新镇,分别驻扎在那里的12个深度贫困村。而这12的村又分布在三条不同的山沟里,我们今天先从村落最集中、路最长的一条沟走起,这个沟里有8个村子要走到。
        虽说是一条沟其实中间还有分支,第一站要去的卢家山村和扎哈村,就是从沟底主路上分叉出去的两个村子。从地形上看有点各占山头的感觉,站在各自的村委会就可以看到对面的村委会,互相喊个话能听个音却不知说什么,妥妥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我们的车子先上山到这个村,经过各种蜿蜒曲折下山再上山到那个村,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公里的两个村,开车就要走多半个小时,可想而知他们平时要想见个面有多难。歌词里“招手手容易见面面难”的生活在这里每天都在上演。
图:卢家山村所在地
        顺着山沟是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山路、山沟连接着无数个村庄。一路走来,卢家山村、扎哈村、塔山村(这个村没塔)、韭菜村(这个村没韭菜)、李子村都坐落在半山腰上,而最远的回沟村、西沟村虽不在半山腰但要想走出大山到达最近的县道需得走十公里的路程,队友们说,无车可坐时他们步行花了两个半小时才走出大山。
        探望了7个村,我们终于出了这条沟,还有两个村卓坪村和坪上村分布在维新镇周围,离镇政府不太远。但是位于另两条大沟里的周家村(麻路村和周家村合并)、明泉村(哈娜村和明泉村合并)和下中寨村就比较分散了。
        明泉村尤其特殊,坐落在山顶上。驻明泉村的队友梁冰说: 明泉村是合并村,村民分散居住在三个山头,由于山大沟深,社与社之间无法通车,有的社连自行车也无法通过,村民出行基本靠步行,从一个山头步行到另一个山头,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山大沟深可见一斑。

图:明泉村所在地
                                                               
                                                             路遥道险 初心不改

        这里的大多数村委会都坐落在半山腰上,如今各村基本都通了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每个居民点。随同的镇党委副书记闫永宏说,自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当地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借着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依托国家项目铺就了这一条条的致富路。“要想富先修路”在这里并不是一句空口号,这些路的修通极大的方便了这里的农户,从生产到生活,给这片本就受地形环境影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山村带来了无限希望和生机,特别是他们的出行再没有那么多的颠簸和坎坷。
        当然还有一个村子由于地理位置确实有些特殊,至今还没有通公路,那就是麻路村(周家村的一个合并村)。麻路村地处另一条大沟,一条河将其与其他村子隔开。每到下雨洪水顺河而下,平时也非常泥泞,修路比较困难。所以这条河车是过不去的,过河只能步行。经过河道时还要趟过一条小河方能到达河对岸,然后再走十多分钟的山路才能到达村委会。队友李彦邦就住在这个村里,听他说进村入户每天要上山下山五六趟,全靠两条腿,现代交通工具在这里是使不上劲的,生活用品也全靠人力背运上去,所以条件非常艰苦。好在这个村今年申报了村级“一事一议”项目,马上就要开工修路了,路一修好一切就都有奔头了。

图:通往麻路村的路
        虽说通村道路基本硬化,但绝非我们见惯的笔直宽展的大马路。大部分路是宽度不足3米,只能一车通过。“山路十八弯,弯弯揪人心”都不足以形容这里山路的险。多数路呈Z字形和肘子湾回头线,转弯极限夹角30度、坡度60度,眼看着车头就要开出路去了,紧接着就是180度的大转弯,有些转弯处缓冲不够,车子还得往后倒着打方向才能冲上去,坡太大车爬不动时还需人力助推;每每这种转弯处车头几乎都是擦着山壁过去的,车里的我们都心惊肉跳,各自紧张的在车里找到抓手,死死的攥着,捏着一把汗,到达目的地了才敢松开,回来后我的手已是酸疼不已了。
        下山就是另一番感受了,上山的艰难转变为重力加速度的冲刺,虽没“过山车”那么刺激却也八九不离十,经过那七拐八绕,身体素质差些的同志晕车那是避免不了的。大家在车里身体均呈后仰姿势,紧贴着靠背还嫌不足,就差身体后平躺了,屏着呼吸,双脚死死的蹬着车底,好像每人脚底都安有个刹车器似的,使足了劲替司机踩刹车,直到沟底大家才敢松口气,才敢撤脚劲,当然回来后,脚也是酸的。
        回想这走过的险路,再看看我们这些勇敢的队友们,他们初来此地内心应该也和我一样是畏惧的,现在要开展工作,每天不知要在这惊险的路上来来回回走多少趟啊!他们的艰辛可想而知。
                                                                 风景如画  不忘乡愁
        就是这个“沟通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地方却是一个梯田如画,风景美不胜收的地方。
        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俯身而睡的美人。丛丛翠绿的林带间,掩藏着一片民居,灰朴的基石,白色的板壁和青褐色的瓦檐无不显露出农家的质朴和山乡的宁静。山田从山脚开始一直盘绕而上,一层层一级级布满了整座山。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的每块梯田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颜色。正值当归、黄芪育苗期,到处是一块块、一条条药苗的新绿、鲜绿和翠绿,间和黝黑的棚膜,偶尔点缀着山里特有的野花,在群山满绿的铺陈中,色彩的丰富足以让最著名的画家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帮扶队友赵睿开玩笑说:“以前花钱去旅游,现在每天都是青山绿水,省了不少钱”。
        沿曲折迂回的山间小道而上,在一转弯处坐落着一户拙朴庄院,掩映在翠竹之间,门口有一棵苍天古杏树,正果实累累;走下青石板又是一片青青菜园,草莓正绿实,萝卜苗已旺,笼中养鸡兔,坡上放牛羊,怎一幅幽静闲适的田园风光图啊!不由得勾起人浓浓的乡愁。
        记得前面培训时,岷县县委副书记李开银说这里的农民四季忙当归,曰:药香人生!何止如此呢?这里的山乡生活总带着一种诗意,曾和一位队友开玩笑说,我们在这么美、这么有诗意的地方工作、生活,所干的事也是不凡的,待到归时我们定能变成诗人!
                                                                  扶智扶志 长久之计
        走访了很多个村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所见之人非老即幼,妇女居多。劳动力的流失让这里少了很多生气,给本就艰辛的大山生活又增添了一份孤寂。
        沟通了解后才知道现在各村人口结构普遍为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除了村干部,很少能见到青壮年。很多年轻人大多外出上学、务工了,有些人一出去就再也不回来,独独遗下老人孩子守着这片大山。偶尔在路上能遇到几位身负背篓的老人,身材精瘦,满脸皱纹且带有山民特有的黧黑皮肤,走路佝偻、蹒跚。生活的艰辛加上年老体弱,显得凄凉无比,看的人眼睛直泛酸。
        在扎哈村村委会门前看到一群依墙而坐晒太阳的老人,他们双眼无神,目光中透着茫然,就那样呆呆的看着我们,感觉他们的生活再无波澜。
        一群孩子的出现成了此行的亮点。那是一群正在考试的二年级孩子。因村里的孩子少,村上只设有教学点,教室正在装修,临时教室又阴冷潮湿,老师干脆就把考场搬到阳光明媚的院子里来了。这个教学点看来条件有限,仅一人一凳,只能以凳为桌蹲着答题了,他们做题极为认真,丝毫不受我们的干扰。这群可爱的孩子个个有一双红扑扑的小脸蛋,眼中透着好奇和羞涩。当我们想看看考的什么内容时,孩子们生怕自己的答案是错的被笑话,极力用手遮挡着答案,那样子朴实又憨厚。
        看到这群孩子,让我不由想到正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大城市的孩子们,多么鲜明的对比啊!我现在特别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治贫先治愚。”所以脱贫也应该从教育抓起,要让山里的孩子跟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好的教育资源,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将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扶持发展壮大产业,让青壮年回乡创业,激发当地内生动力,个人觉得是扶贫的长久之计!

                                                                 自力更生 苦中有乐
        到各自村上生活已半月有余,各位队友食宿都已安排妥当,逐渐适应了大山里的生活。这里包村的镇干部是专职村干部,有时吃住也在村上,加上省、市、县各级派驻的干部,所以每个村办公场所都很紧张,每间房子都是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的用着,锅碗瓢盆也是样样齐备,工作生活从不分家。
        村干部都说今年各村的驻村帮扶队力量明显增强,也给平静的山村带来了人气。其中还见到了好几位已经帮扶了两年多的省直单位派驻的帮扶队长,对我们的队友也很照顾。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卢家山村的郭队长,他说:队友们来了我很欢迎,我先不急于给他们安排具体工作,我要求他们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把心定下来。这才刚开始,两年多的时间长着哩,只有心定下来了才能谈好好工作。”这话在理。
        队友们的生活多是自助式的。这里多数山村已通自来水或打了井,但吃水、用水必得去提或挑。极个别水源地离得比较远,如坪上村就得到距离村委会四公里多的山上用大桶子装运山泉水回来,吃水可谓艰辛。
        因地处山区地带,典型的高原气候,早晚温差大,虽已入夏但大家都是一日四季的过法,每天在不停地添衣、减衣。去的前一天这里就在下雪,有好几个村已经架上了炉子,大家都说好怀念酒泉的暖气,可这里是绝对没有暖气可以享受的。当然,劈柴、卖煤、架炉子这些活计也是大家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呢!
        一日三餐完全也得靠自己动手了。此行50名队友中除了三位女同志,其余全是男同志,他们中有平时在家做饭做家务的,也有当“甩手掌柜子”享受型的,现在条件所迫全开始撸起袖子洗菜、和面了。每天一到饭点,我们的微信群里就会飘出一丝饭香,大家都会晒晒自己的饭菜,顺便秀一秀各自的厨艺,再互相调侃一番,这样每顿饭才吃的有滋有味。受地理因素影响,下山难,不通班车,生活必需品大家都是一周或半月到就近的镇子上采购一次,新鲜的水果、蔬菜当然都是奢望了,当地常见的土豆、萝卜、大白菜和山里特有的蕨菜是大家饭桌上的常客。
        尽管条件有限,大家都能苦中作乐,偶尔还会创新菜品。比如鸡蛋炒土豆,那是实在买不上西红柿了利用现有食材弄得一道菜。队友晒的最简单的一道菜是烤花卷,把花卷放炉子上烤的焦黄,就白开水一吃,一餐就简单解决了。不知吃者滋味如何,我们看在眼里已是心酸不已。
        当然,这种自助式的驻村生活,大家只要能坚持下去对于培养生活能力、丰富人生阅历、锻炼意志,都是大有益处的。
                                                                脚踏实地 融入他乡
        到这里已半月有余,大家在当地融入的很快,进社入户,了解风土人情、村容村貌,掌握民情民意是大家每天必干的事。
        我们快到李子村时,得知队友庞文满正在村委会旁边的山沟里入户,回到村上得多半个小时,于是我们驱车前往他的所在地,在路边见到了他,他手拿“一户一册”正在逐户核对信息。他说,前段时间已将常在家里的农户摸排完了,这周开始对白天上地干活不在家的农户逐一摸排,为了不耽误他们的正常生产耕作,他就亲自到田间地头去核实情况,顺便了解当归黄芪的长势。实在是一位很用心的小伙子!
        像这样白天到田间地头探访群众,顺便帮困难群众干农活,拉家常,是队友们普遍的工作方式,因此大家很快掌握了当地的生产技能,比如辨识中药材、切中药等;这里很多贫困户不识字,队友就代笔帮助他们填写各类政策申请表;协助村委会处理村级事务也是常事,勘测、打井、铺设自来水管,为村委会新建选址、筹划重点工作,出谋划策等;到农民合作社帮助养殖户养蜂,这事对于我们的队友是个新鲜事,大家积极性很高,时常到蜂场探访,查看产蜜情况,了解销售渠道,已经有好几位帮扶干部通过微信向其亲朋好友宣传这里的当归黄芪蜜和中药材了,家乡人民很给力,大伙儿已经接到了不少订单。
        每天的帮扶工作忙忙碌碌,每个人干的事都不一样,大伙儿好像暂时都放下了思乡之情,也慢慢忽略了生活条件的艰苦,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份意义重大的事业中。从村干部的言谈间,从农户和他们打招呼的热络中,从带我们熟练的走村串户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里。
        最令我难忘的是始终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笑容,只有心中有爱、有阳光的人,才能有如此灿烂的一面。队友们每天以苦为乐,全身心的扑下身子,扎根大山,以解决群众疾苦为己任,用热爱一方水土的热忱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队友葛海东在微信群里给大家鼓劲:“尽管咱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但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现实。虽然咱们内心柔软,但为了肩头的这份工作,为了让家人安心,必须笑对现实,笑对家人”。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对于我们的帮扶队友来说,从酒泉到岷县,从大漠辽阔到青山绿水,在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上,队友们个个步履匆匆,目光坚定。大家从当初的激情豪迈到后来的理智冷静、脚踏实地,正经历着一场来自基层的“修行”,而这片土地也定不会辜负我们的付出。
        扶贫侧记:
        据悉,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酒泉市肃州区共选派50名干部前往定西岷县开展为期一年半的驻村帮扶工作。他们均被分配在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9个镇29个贫困村。九三学社肃州区委会社员蔡新梅也是此次抽调的扶贫干部之一,她被分配在岷县茶埠镇茶埠村,为驻村帮扶队队员。在与当地贫困村干部群众一道同甘共苦,奋力攻坚,脱贫摘帽之余采写了《大山深处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