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思想组织建设 > 学习宣传 >

苏州学习纪实

来源:九三学社白银市委员会 作者:李艳艳 发布日期:2019-09-23 16:48 点击量:
【字体:
        2019年6月21到6月29日,作为九三学社的一员,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干部培训中心苏州基地,我参加了由九三学社甘肃省社委和宁夏区社委举办的“新媒体思想宣传能力提升班”的培训学习。
 
        学习时间安排紧凑,课堂学习、实地考察活动穿插进行。短短一周的学习,让人真正地体会到了久违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气氛。培训班上,学习气氛浓厚热烈,让人收获多多,实地考察活动真实生动, 让人感慨多多,不妨流水记之,以飨读者。
 
                                                                   一不小心成“班红”
 
        第一天开班上课,第一节是叶正亭老师的课。叶老师是原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是个苏州熟。他出版有专著《苏州印象》和《吃在苏州》等几部书。培训中心将他的课安排在第一节,想必就是让他给我们做一个关于此地的攻略的,因为他的授课内容就是“吴地文化,苏州地情”。
 
        果不其然,苏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大谈苏州的人文历史,听得我们这些西部来的学员神情痴迷,向往不已。苏老师很会和学生互动,课堂上善于提问。比如他问:一块好的太湖石都有哪几大特点?有旅游过苏州的女学员回答上了,皱,露,透、空。又问苏州好比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一个女子芸娘,谁知道芸娘?
 
        因为我坐在第一排,便顺口回答:《浮生六记》的主人公啊!苏老师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故意大呼小叫地叫着“艳艳,回答得好!来,继续回答”(每个学员面前都有名字的桌牌),全班同学都被他的话语逗笑了。
 
        他又问张继的诗《枫桥夜泊》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中“乌啼和江枫”指的是什么?这不难,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说是乌鸦的啼叫和江边的枫树啊,叶老师幽默地批评我们望文生义,纠正说是指苏州的乌啼山,江村桥和枫桥。啊呀,长知识了。
 
        叶老师又连连提问,有学员主动回答的,也有叶老师点名提问的,不管答得对与不对,叶老师都要幽我们一默,有同学吓得不敢回答问题了。我钝感力强,和其他同学继续回答着老师的问题,叶老师便用稍有点苏州口音的话,一会“NO,NO你说错了”,一会又“哇,艳艳,你又答对了,给你加分,送你我签名的书!”一听有书送,大家回答问题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抢答叶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更热烈了。
 
        一上午课下来,我成了被提问次数最多的学员,这下可好,班里学员都知道我名字了。上完课,叶老师给我和另外两名学员赠书,还夸我听课最认真,又多送我一本书,我的那个乐呀,喜滋滋的!因为我最爱读书了。
 
        下午第二堂课,是我钦佩的文友张慧老师上的,他来自定西师专,从事过教师,记者,宣传干部多个职业,出版过好几部作品。这次来苏州前,我还腆脸要了他的一部新著《古城阅千年》。他的课,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生动朴实,接地气,有浓浓的草根味,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憨厚朴实的张老师竟然也很会开玩笑,在课堂上幽默地说,我也请今天点名量最高的艳艳同学回答个问题啊!哈哈,这一下,大家都笑起来了,我这是中了五百万大奖了么?怎么每个老师都一个劲地提问我?
 
        就这样,一天两堂大课下来,大家都认识了我,知道了我的名字。见面打招呼如熟人,“艳艳,吃饭走”,“艳艳,今晚到哪转去呢?”食堂吃饭时,和我同室而住的美女主播说我成了培训班的“网红学员”了。大家笑声四起,我知道大家都是善意的玩笑,便说,嘿,一不小心,成了“班红”学员,倒是真的了。
 
        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厚爱,很高兴能被大家一下子记住名字,认识了。有缘千里来相会,亲爱的学员朋友们,但愿以后,我们还能再相见。
 
                                                                     几个大写的人     
    

                                                                    蒋巷村的老支书
 
        这次写作提升班,除了课堂学习外,还有几项实地考察参观学习活动。
 
        第一个考察学习活动是参观常熟新农村建设典范——蒋巷村。蒋巷村过去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穷乡僻壤,低洼的地势使得血吸虫病肆虐横行。老支书常德盛,从22岁就担任了村会计,到如今退休多年,却仍被村民们唤作老支书。
 
        这个年已76岁的老人,你看不出他是多么有文化,有钱的人,可是当你走在一个鲜花绿树环绕着幢幢别墅,笔直的马路条条通往蒋巷村,生态园,福寿园,创业园,工业园,文化园,蔬菜园,禽畜园……园园俱全,每天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参观这个全国少见的富裕村时,你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当年知青们“宁去陕甘新,不去蒋巷村”的昔日蒋巷村所在地。
 
        抱着“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信念,常德盛老支书带领乡亲们挑土平地,改良土壤,硬是从湖水洼地中平整出一块土地,改良土壤,种稻种菜,种树种花,修路造房……
 
        现在这里,家家别墅,户户洋房,绿草芳菲,鲜花遍地,村里人上学就医全免,老人有工资,可以免费住公寓,年底家家有红利,户户有股份。这里的人成了“城里人羡慕,外国人向往”的最幸福的农民!
 
        现在,身为常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工业集团董事长的老支书,每天都要在村里转一转,不时地和慕名而来参观蒋巷村的一波一波的游客合影留念。您别说,身穿白衬衣,别着党员会章,脚穿软底鞋的老人精气神十足,怎么看,都像邻家慈祥老爷爷,根本不像董事长。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慈爱和善的老人,曾经拒绝了集团给他一年的千万红利,提出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精神传家”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将一个昔日贫穷不堪的小村子历经多年打造成了“全国文明村”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村子和他本人的荣誉称号太多,直接上图片吧。
 
        蒋巷村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这里,“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无穷碧”;这里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里生态园,民俗博物馆,蒋巷客栈,萍聚苑等接待游客的建筑,一溜儿高门大院,畅亮清新,叙说着今日别有风貌的新蒋巷!
 
        蒋巷村由昔日穷滩恶水之地,变成今天富甲一方的人间新天堂,不仅是蒋巷人的勤劳苦干,还得益于他们有一个好领头人,村支书常德盛!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不仅是老一辈共产党员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精神,还体现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优秀共产党员为民富民的本色当行!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选院士
 
        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真切地了解过一个科学家,一个大写的人——王选院士。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使汉字印刷排版从铅与火的时代进步到光与电的时代。
 
        王选院士与癌症抗争5年后,于2006年2月13日去世,终年70岁。
 
        在无锡王选事迹陈列馆,我们看到了这位曾经获得中国最高科技奖,名字被行星命名的科学家的很多照片和用过的实物。
 
        王选院士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书香家庭,从小聪明伶俐,读书勤奋,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后,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陈列馆里有他幼年时的全家照片,照片上的小王选清秀乖巧,灵气十足。
 
        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坚持科研,在当时印刷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他和妻子陈堃銶(kun qiu)教授及一帮学生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地研究排字技术,终于使得中国的印刷业有了质的进步并遥遥领先于世界。
 
        可以说,凡是今天年轻一点,会认字能看书的人,我们都要感谢王选院士,是他,大大改进了排版印刷术,使印刷成为一项容易的事儿,让我们有了现在这么多可读的书!是他把落后的印刷技术提高到了国际先进地位,也因此,他获得了2001年度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500万,北京大学按照学校规定也给他奖了500万,他把这1000万中的900万捐献给了北京大学,用于奖励年轻的科员人员。院士淡泊名利的精神,让人感佩不已!
 
        还有一张照片也很让人感动!2005年的时候,王选院士回江苏无锡的老家,当地的九三学社负责人请他吃饭。当时他和妻子,还有他同为九三学社社员的一个姐姐去了。事后,王选院士托人带去了500元给负责人,说是自己家人吃饭的饭钱。这点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院士的风范,一个不是共产党人,却和优秀共产党人有着同样自律风范的大写的人!
 
        陈列馆内有几样王选院士家里的卧室家具,一张1.5米的床,一张供研究的桌子,一个高低柜。这是他和妻子陈堃銶(kun qiu)教授多年的家具,那张桌子,夫妻两人还要换着用,他们两人都是北大的老师,都是为了科研事业而不顾一切奋斗的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他们热爱的科研事业!
 
        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国际天文学协会以王选教授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陈列厅内,一口井,里面的装置,将光反射到井口的天花板上,天上的星星就出现了。我们看到了那颗标着王选院士名字的小星星。
 
        我们还看到了当年江泽民主席给他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证书,还有他的北大毕业证,2008年王选当选为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的证书,很多,很多的证书,还有他的手稿……
 
                                                                     “波司登”的掌门人
 
        “波司登”羽绒服全国有名,他的创始人也是董事长是谁,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吧,需要借助“百度”才可以知道的人,不要查手机,我告诉你,他的掌门人从建立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人,高德康。我也是在这几天的考察学习中才知道的。
 
        说实话,参观完波司登工业园后,啧啧称赞之余,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一个地主让一个伙计骑马跑地,他一天跑过的所有土地都归他所有。这个伙计不吃不喝,拼命跑了一天,自觉得跑了很远,应该不是地主的土地范围了才停下,结果一打听,却还是地主的土地。
 
        为什么想到这个故事呢?是因为家里老老少少的羽绒服除了波司登牌子外,还有冰洁、康博、鸭鸭等品牌,结果到了波司登羽绒工业园一参观,才知道这些都是波司登旗下的品牌。嘿,你说我家一堆羽绒服,买了一大圈,还都是在波司登家族里消费呢!我可不就是那瘪着肚子,跑了很远的小伙计吗?
  
        哑然失笑之余,更感到了波司登产业的强大。“波司登”,当初为了追求时髦潮流而起的一个带洋味的名字,现在却成了一个国际大牌的弄潮儿。参观了它的工艺园后,看到了陈列展厅里的它的“前生今世”和各种荣誉奖状,更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高德康,一个农民,一个率先用自己的裁缝技术,拉了八个人成立了一个小缝纫铺,发展到今天,成为国际品牌,不只是技术的成熟和时间的历练,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和顽强坚持吧。
 
        陈列厅内,一辆老式的二八加重自行车,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讲解员说,三十年前,高德康开始创业时,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每天往返上海一趟,去销售他缝纫铺做的羽绒服。后来条件好了点,他就换成了摩托车。喏,这五六部,都是被他骑坏了的摩托车。啊呀呀,感叹着波司登今日的非凡业绩时,大家无不叹服波司登老总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陈列厅内还有曾经滞销的产品样本,为公益事业的无数捐赠证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的照片,鼓励支持的题词,无不说明“波司登”经历了多么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层层攀登!
 
        叹服波司登现在的功成名就时,不由人想起了冰心老先生的一句话:“娇美的花儿,人们只惊诧其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血汗。”
 
        波司登工业园展厅展出的也许只是其当初奋斗的一二痕迹,更多的是被高德康和他的员工们消化在了日常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和坚持追求永恒的信念中了。为“波司登”的非凡奇迹喝彩之余,也为高德康热心捐资助学,修桥修路的公益举动点赞,更为高德康吃苦耐劳和勇于进取的精神点赞!
 
        其实,我们好多人暗自点头称赞的还有他没被宣传的一点,那就是发家前,他和妻子同甘共苦,发达后,糟糠之妻不下堂。高德康没有换妻子,没有离婚,最令人佩服!
 
        哈哈,说来可笑,在这个什么都发展,唯有婚姻稳定方面反而倒退的社会,高德康没有离婚换妻,说来不容易。
 
        想想全国多少个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多少个功成名就的大腕大亨,发达后有几个没有离婚换妻?有几个没有出轨,给妻子带来屈辱?有几个和妻子同甘共苦走过峥嵘岁月后,又相守到今天的?
 
        在江苏本地,人们对高德康,对“波司登”评价甚高,不仅仅是因为他富了不忘乡亲们,给村里每户人家赠了一幢别墅,形成了全国第一富裕村“康博村”,还因为他自始至终没有换掉陪她一同吃过苦,受过累的妻子梅冬。对他人品的信任和对他技术的认可,让他的生意蒸蒸日上,从一个小裁缝铺成长为跨国控股集团,他的成功,正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以德立身,以德服人,德久,财久!
 
        几天的学习中,不管是所了解到的这几个大写的人,还是所遇到的上课老师,甚至路人,都觉得他们非常有礼貌,素质很高,整体感觉到他们身上有一股气贯穿全身,这个气是什么呢?
 
        从文质彬彬的王选院士身上,从慈祥面善的老支书身上,从意气风发的波司登掌门人身上,我感觉到了,他们都有一股德义之气,正是这股
以贯之的德气,使得他们身上都有共同的德行:发财不换妻,致富不忘乡亲,用科研报效国家。德,成就了他们的文气,才气,豪气,财气,气气俱全,岂能不成功?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家浜
 
        那天下午,我们有一个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家浜 (bang) ”的项目。没去之前,我以为沙家浜就是个影视拍摄基地。因为沙家浜的名字,我们多数人是从电影和戏剧里知道的,里面有个机智能干的阿庆嫂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斗智斗勇掩护伤病员的故事。
 
        去了之后才知道,沙家浜是风景优美,芦苇荡漾,水波涟漪,鱼水情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湖泽湿地风景区。
 
        沙家浜风景区分为两大块儿,前面一块是“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面一块才是真正的沼泽湖水和湿地公园风景区。我们学习班只认真参观了“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觉得深受教育 ,不虚此行!
 
         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正对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大门,有一群雕,正面是阿庆嫂和新四军指挥员郭建光,背面是划船的老百姓,有青年,老人和孩子。带队讲解的刘老师说,郭建光是取自三个真实的红军战士的名字,是各取一字合成的名字。这个雕塑真实地再现了沙家浜老百姓利用沼泽地和芦苇荡掩护18个伤病员的故事。
 
        在“沙家浜英雄纪念馆”里,有许多的照片和文字,讲述了战争年代,这个地区的人民和红军战士,鱼水情深,携手共战,与日本鬼子和日伪军敌人周旋斗争的故事……
 
        那些可歌可泣的军民团结如一人,共御敌寇的故事,深深地感染、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全场庄严肃穆,只有讲解老师慷慨激昂的声音回荡在大厅。其他人听了讲解后,感受如何,我不知道,只说我自己吧,从一进入纪念馆听讲解开始,我就开始流泪,一直到出了纪念馆大门,还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泪流不止。看其他人神情悲戚,面目凝重,想必也是如此吧。
 
        带队讲解的刘老师数次声音哽咽,她说她平均每周带队来一次,为学员们讲解这段历史,但是每一次来,每一次讲解,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都要哭。我们 现在的好日子是这些英雄用生命替我们换来的,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致敬他们!
 
         是啊,正是因为这些洒热血,抛头颅的英雄和烈士们,我们今天的日子才如此幸福安宁!才有了我们今天这样美好强大的国家!而为之奋斗的这些英雄们,多数却成了烈士,有的牺牲时才刚刚20出头,其中有几位女烈士,更是让人无比动容,难以忘怀。
 
         她们都出身富裕之家,读书上了大学,她们本来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因为读书,使得她们觉悟,走上了革命道路,吃苦受累,历尽艰辛,最后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青春年华的二十几岁。
 
        女烈士朱凡,牺牲时很年轻。这位女英雄,意志坚定,勇敢非凡,经受住了敌人百般摧残后,仍然信仰坚定,不改初衷。敌人将她的一条腿绑到了岸上的木桩上,一条腿绑到了机船的引擎发动机上。机船发动后,她活活被分尸……
 
        听到此,参观者无不动容,心如刀绞,眼软如我者,早已泪流满面。大家神情庄严,紧盯烈士遗像,全场肃静,默哀。临走时,我手抚心口,在心里向烈士再次致敬并三鞠躬。
 
        出得门来,我们好久没人说话,但我知道,大家心里激荡的爱国、奋斗、珍惜之情,却如芦苇深处的火种,熊熊燃烧……
 
        此文写至此处时,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流泪,为这些英雄和烈士!真希望全国每个人都能经常去各地各级英雄或烈士纪念馆参观一下。每一次参观,都是对我们精神的一次洗礼和思想的“洗澡”,绝对能让我们的精神和思想处于“常新常清,不忘初心”的状态!
 
        参观了沙家浜英雄纪念馆,了解了许多英雄和烈士的事迹后,每个人都深受教育和感动,大家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更加勤勉踏实,敬业爱岗,为人民服务,才能对得起这些为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英雄和烈士! 
   
        每年的9月30日,是国家烈士纪念日,我们应该走出家门,向英雄和烈士们献上我们的敬意,慰藉忠魂,传扬精神!
 
        国庆将至,值此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伟大的祖国,祝愿她更加美丽繁荣,强大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