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思想组织建设 > 学习宣传 >

西凉乐舞的守护者

来源:九三学社武威市委员会 作者:李海洋 发布日期:2022-06-02 10:39 点击量:
【字体:
                                    ——记九三学社社员、甘肃省武威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付泓
 
        “嘿!嘿!嘿!”随着一阵气势恢宏的呐喊声,32名黑衣武士,在一片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纵泉流,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击鼓起舞,这是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攻鼓子”,是流传于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一带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极具凉州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习俗。2022年3月,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结果公示,武威市选送的非遗项目《凉州攻鼓子》荣膺该奖,实现了武威市在“山花奖”上零的突破,也让“攻鼓子”的精神走出甘肃,把凉州文化推向了全国。潜心挖掘整理和传承创新民族民间非遗文化,将“凉州攻鼓子”搬上舞台的就是付泓,武威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九三学社社员,现任职武威市凉州区文化馆文艺部主任。
 
                                                          以衷心护初心,西凉乐舞的守护者
 
        付泓出生于天水市武山县,个子不高,肤色黝黑,体型微胖,但是从小就做着舞蹈梦,持之以恒地追梦,如饥似渴地求知,他勇敢筑梦且努力实现着艺术梦想。2007年,大学毕业后,付泓背着行囊走进甘肃武威——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凉州城,天马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在这里交织,文化的表达其中就有付泓一直在守护的舞蹈。
        历史上的凉州,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白居易的《西凉伎》、王维的《凉州赛神》等诗篇中的歌舞音乐之乡,西凉乐舞即源于此,西凉乐舞集曲调欢快、舞姿矫健的西域风格和轻盈柔曼、婀娜多姿的中原特色于一体,融入大量的龟兹乐舞成分,形成了舞蹈语言相当丰富的独特艺术风格,也是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流传至现代的凉州狮子舞、凉州滚灯、凉州攻鼓子、祭孔乐舞等都有西凉乐舞健舞的影子。但是西凉乐舞现在已经找不到一段完整的乐谱,那些融合中原、凉州、龟兹与天竺乐舞的恢宏去了哪里,付泓认为,西凉乐舞还在,一定要找到西凉乐舞,他说,靠着“口授心传”,西凉乐舞浸润在武威的歌舞中,传承在民间说唱里,也在一个个石窟、一幅幅壁画、一首首《凉州词》中显露着踪迹。付泓把传承、发展西凉乐舞作为他的责任和使命,多年来,他潜心投入古凉州诗词、文学、音乐、舞蹈、民间风俗文化的研究和整理中,在历史中探寻和提炼其精华,在挖掘和整理的基础上融入当代文化和时代元素,以专业化的角度,从剧目编排到舞美设计,以对舞蹈艺术的独到理解和敏感认知,在作品中融入传统西凉乐舞的精华,编创的舞蹈作品《西凉乐舞》《凉州词》《承·脉》《钗头凤》《铜雀春深》《如歌岁月》等独具中国传统文化气韵,与时代相切合,在观众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唤起广大群众美的观感与高雅的艺术享受,在“小荷风采”“群星奖”“桃李杯”“六省精英赛”等全国舞蹈大赛中屡获殊荣。同时,作为大型晚会策划、导演,他用饱含民族记忆的舞蹈作品和一台台风格迥异的专题晚会,一次次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他深入研究与西凉乐舞相关的文学、历史、音乐、服饰,进行理论的概括和个性化的挖掘与表达、传承和创新,撰写的《中原乐舞在发展中对龟兹乐舞的借鉴》《论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新时期下群众舞蹈创作思路研究》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文艺刊物。
        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要立足古凉州文化,编创打造一部有别于敦煌文化、独具武威文化特色的民族歌舞剧《凉州词》,把以西凉乐舞为代表的凉州文化发扬光大。
 
                                                         以匠心致初心 让非遗活起来
   
         “攻鼓子”源自古时军队出征时鼓舞士气的鼓乐,是一种古代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相传,古时一支军队因战斗失利,被围困于城寨之中,他们急中生智,将兵器藏入鼓腹中,乔装打扮成社火队出城表演,攻其不备战胜了敌人,“攻鼓子”因此而得名。“攻鼓子”在表演时,舞者们会头戴黑幞帽,帽顶各插一根野鸡翎,身穿黑夸衣、黑色灯笼裤,着黑色快靴,身背羊皮长鼓,手执枣木鼓锤,时而马步对攻,时而振臂滑鼓,对攻时如龙腾虎跃,反攻时如紫燕曼剪,神情冷峻刚毅,步履沉稳矫健,具有西部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体现出古代武士英勇剽悍、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凉州攻鼓子”已很少能引起当地年轻人的兴趣,部分青壮年攻鼓子表演骨干外出经商、打工,分散各地,老艺人年事日高,无法演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攻鼓子的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需要有人传承下去的”,“凉州攻鼓子”国家级传承人杨门元说,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攻鼓子”并且喜欢“攻鼓子”,2019年底,付泓和杨门元以农民鼓手为演出班底,创作《凉州攻鼓子》。初建队伍时,万千艰辛,成员的选择、32名成员之间时间的协调性、服化道的采办等等都是难题。编排舞蹈动作时,由于“攻鼓子”的传承基本靠口口相传,可查的文献少之又少,除了网上能找的一点视频资料,其他全靠深入走访民间艺人,查阅与之相关联的汉唐健舞及胡腾舞等形成。排练期间,由于没有练习场地,只能选在石羊河畔的一块空地上进行排练,十一月份的天气非常寒冷,付泓以拼命三郎的劲头和对事业的执着带领着鼓手们一遍遍、努力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克服重重困难,带出了这一支农民组成的表演队伍。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创新,付泓深谙这一点,“要继承老祖宗的东西,发扬攻鼓子,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从‘攻鼓子’的民族特性及文化内涵出发,仔细地推敲,让每个动作保持原有韵味的同时,更加舒展,更加流畅。在此基础上,细扣敲鼓的发力、眼神的变化及脚力的运用,让表演更具震撼力。”在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参评过程中,付泓带领这支农民组成的表演队伍过五关斩六将,最终站到了最耀眼的决赛舞台上。跨、跳、摇、晃、转、撩、跃、敲、扬……有着粗犷、细腻、丰厚、悠长情感底蕴的“凉州攻鼓子”,通过变化万千的打法,恢弘磅礴的气势,震撼全场,让在场所有人感受西北人的豪放与洒脱,激烈的五分钟过去了,这支队伍全力完美地完成了表演,现场掌声、欢呼声热烈而经久,付泓置身其间,恍惚中喜悦而又百感交集。
        所有的艰辛已不足为外人道,获奖的喜悦也逐渐褪去,当被问到创作的初衷时,付泓这样说道:“‘攻鼓子’凝结着西北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彰显着文明的魅力,它是独一无二的,我想抓住武威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挖掘它、开发它,让非遗动起来,再由动的东西传递出去,让大家看到它、了解它,并被它被吸引,这是我一直不变的初衷。”
 
                                                     以同心化初心,让更多的人舞起来
 
        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一名市、区政协委员、武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付泓在繁忙的艺术创作之余,时刻不忘作为一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自己肩负着文化传播和文化振兴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舞台”上,他仍然积极思考并努力实践着,并以“文教结合”为路径开展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通过文教结合精准化、常态化,推动文化与教育相向而行,取长补短。
        在凉州区文化馆工作14年,付泓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致力于群众舞蹈的普及、推广和教育,他把乡村文艺辅导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把民间文艺自乐班作为群文工作的主要阵地,足迹遍布凉州区38个乡镇,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教育实践。在基层文化辅导工作中,他深切地感受到文艺工作者走进生活、走进基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不和群众相融,永远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文化是从群众中来的,首先要到群众中去。他说,艺术创作者需要走进群众,走进生活,只有走进生活、走进群众,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在乡村文艺辅导的过程中,他也真正找到了创作的源泉,给乡村自乐班创作的多部作品先后在市区民间文艺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2016年9月,中国舞蹈家协会“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一一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天堂学校启动,付泓作为志愿者,积极投入到舞蹈课堂的支教中,历时一年,他把“舞蹈”这个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充满好奇与向往的神圣事物,一点点带进校园,带进课堂,带进孩子们的心灵。支教期间,每天无论刮风下雨,他和志愿者们都轮流去给孩子们上舞蹈课,把一个个没有一点舞蹈基础的孩子教会跳出优美的动作,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种上一颗舞蹈的种子,培养他们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一次课间休息,一位二年级的小男孩手里攥了一把春天的榆钱,跑过来放到志愿老师的手中,轻声说:“老师,您吃,是干净的,我从学前班一直吃到现在”。付泓和志愿老师们接过榆钱,榆钱还带着孩子手心里的温热,付泓第一次这样吃榆钱,放到嘴里,虽然味道有点涩涩的,但心里很甜,大山里的孩子用他们最纯朴的方式表达着对志愿老师的感谢,也感动着付泓,那榆钱的味道,至今没忘。那一年的时间里,“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以少数民族舞蹈进课堂独有的模式,迅速在天堂学校掀起了一股舞蹈热潮,笑容洋溢在老师家长们的脸上,自信洋溢在孩子们的身上,欢歌笑语洋溢在整个校园,整个校园呈现着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个播洒在孩子们心中美的种子,也在几年后生根、发芽、结果,几名当年支教教过的孩子,因为热爱舞蹈,经过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考上了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通过舞蹈,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付泓也因此坚定了把这项工作无期限坚持下去的决心,他说:“通过支教,我看到了边远地区农村的孩子对艺术的渴求,他们更需要艺术的滋养,因为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淳朴、善良,而艺术恰恰需要这些要素作为为养份!我们需要坚持,只要我们愿意携手为那片土地播种,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艺术之花在那片土地永久绽放,芳香四溢!让艺术的梦,在这里生长起来……”
 
        前路明朗,但总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做。付泓说,他要守护的,就是自己的----初心。
 
                                                                   作者:虎晓娟  《武威日报》记者
                                                                              李海洋  九三学社武威市委员会副主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