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

加快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建议

来源: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作者:张鸣实 发布日期:2014-03-14 15:52 点击量:
【字体: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长江、黄河和多条内陆河的上游区,西北风沙源缓冲区,在中华民族栖息地形成和维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甘肃生态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雪山、冰川、草原、森林、湿地共同构成了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是长江、黄河和多条内陆河的重要源头。甘肃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突出,独有内陆河戈壁绿洲阻隔了西部及中亚大沙漠向东移动融合。甘肃生态系统很脆弱,海拔高、气温低、降水稀少、植被盖度低、生态容量小、抗逆性差、极易逆向演变。甘肃生态系统下行压力大,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单一,“二高一资”产业占主导地位,生态环境透支严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整体退化趋势严峻,综合治理到了一个难得的窗口期。综合试验区建设是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举措。为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生态屏障功能。一是严格遵守主体功能区制度,限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开发活动、禁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开发活动,以主体功能区定位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二是科学制定重要生态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划定黄河、长江大江大河的上游区及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红线。三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四是实施黄河、长江上游区域及祁连山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建设、封山育林为主的公益林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行退牧还草、草畜平衡制度,建立祁连山、黄河源头生态补偿试验区,对核心区天然草原实行禁牧,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人员。
    二、调结构转方式,科学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国家《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效应,紧围绕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大力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规划》、《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加快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陇东煤炭、油气资源开发步伐,积极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平凉、庆阳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酒泉、嘉峪关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构建2000万千瓦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二是大力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三是优化功能区布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按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域环境容量科学核定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企业聚集、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推进水定额管理,水价市场形成机制,阶梯水价制度,建立水权交易中介组织,完善水权市场交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益。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打造特色、优质、安全的生态农牧业。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旅游业发展作为促进农牧民转产、增收的重要手段。
    三、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治理生态环境恶化。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严格问责和责任追究,实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加大尾矿库的治理及铬、铅等中毒的防止。积极推进集中供热和煤改气工程,强化城镇大气污染整治。发展地铁及公共交通,强化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物排放和治理工作。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落实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排污企业监管,全面实现污染源达标排放,对现有污染隐患大或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坚决取缔。加快县城及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现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加快推进矿区资源开发污染综合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恢复。城乡集镇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环境容量,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面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鼓励发展生态型住宅小区,探索推广生态型居住方式。加快城乡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和废弃物集中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四、加强宣传教育,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及各类活动中心传播载体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示范带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中国植树节”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大力开展花园式单位、园林化单位、园林绿化模范单位和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乡镇等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景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