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加快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建议

来源: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7-03-15 15:23 点击量:
【字体: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交汇处,自然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重化工业占比高达80.8%,“两高一资”产业形态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364毫米,是全国平均降水量的4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110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790.3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21.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2.1%。
  一、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省级层面,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和《甘肃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安排,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实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我省工业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一些资源加工型支柱企业,面临着资源枯竭、转型升级难度大和遗留生态环境问题亟需治理的多重压力,结构性污染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转变。同时,全省产业结构单一,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品牌号召力不强,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
  二是生态及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工程多为公益性项目,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民间资本进入意愿较低,中央投资比例和标准偏低,加上我省财力有限,致使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部分工程进展达不到规划进度。特别是面对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企业作为技术改造实施主体,受生产经营困难、资金筹措紧张、融资难融资贵等因素影响,在绿色发展等方面投入不足。
  三是绿色发展的基础薄弱。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和小康社会进程居全国后位,大部分地区项目承载能力弱,环保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还不能提供完全有效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特别是园区污水处理、废弃物协同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建立起园区内各类产业、企业间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逐级利用的体制机制。
  四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目前,我省具有借鉴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相关制度创新突破力度不够,对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理念的探索实践效果不明显。按照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应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由于国家层面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生态安全战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认识尚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公民对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认识上不够全面,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系统性学习,宣贯工作有所不足,在理解的全面性、认识的深刻性、把握的准确性等方面做得还不够,还不能及时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成果转化为抓工作的指引和动力,意识不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承担的社会参与责任。
  二、建议
(一)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情况开展评估,对重点生态工程和项目、重点水利项目、环境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等情况进行总结。整合省直有关部门部署安排的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试点,严格按照中央规定,全省各市州、各部门不再自行设立、批复冠以“生态文明”字样的各类试点、示范、工程、基地等,借鉴福建、江西和贵州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经验,积极申请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规范管理,做好协调衔接,合理合规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省上污染防治的相关文件,总结推广兰州市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先进经验,从煤质管控、施工现场管控、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管控等方面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涉水工业企业、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工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
(三)促进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县为单位统一制定绿色城镇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规划,完善建设标准,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突出地域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族人文特色,注重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
(四)建设绿色产业体系。研究制定符合主体功能定位、适宜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实行工业布局向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工业集中区集中的产业引导政策,加快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引导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现有产业通过土地置换、共建开发园区和发展“飞地经济”等方式,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推动石油化工、冶金有色、新型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五大传统产业集群”,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传输、保健养生“五大服务产业集群”。
(五)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争取国家在甘肃开展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补偿资源渠道和建立利益双方责权相配套政策框架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推进建立地区间横向补偿和市场化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探索创新补偿机制。建立常规化、定期化的生态环境动态评估制度,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的依据。
(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资源环境省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普知识,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全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扩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决策的途径和方式,健全公示、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