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回顾]九三学社2004年提案1

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2-20 00:00 点击量:
【字体:

我省科研院所改制面临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会

 

20041020

 

自省委省政府关于省属科研院所改制的121号文件出台后,我省科研院所改制进程加快,在科研人员中间引起了不小的振动。九三学社作为以科技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党派,对此问题极为关注。20048-9月期间,我社联系相关专家及社员对多家科研院所进行了调研。现将了解到的情况和我们的几点建议反馈给政府部门。

一、科技人才的流失

我省科技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流失呈现范围广、批量大、层次高、关键技术岗位多、年富力强的多等特点人才流失不但是个体行为,甚至是群体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每年净流失高级职称科技人员200人左右。就我们调研的几家科研单位来说,中科院兰州分院共流失 50人,省农业科学院流失67人,西北矿冶研究院流失40 人,生物制品研究所流失30人。另据甘肃省政府研究室等部门去年在对133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调查中发现,近5年,甘肃省共调出专业技术人员4986人,调入3054人。其中高级职称调出999人,调入30人,中级职称调出2178人,调入45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调出78人,调入12人。从1990年到1997年,天水市每年平均流出中级以上技术人才100人,每年调入或晋升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46人,每年净流失53人。 

仅从以上不完全统计可见,我省总体人才状况目前已处于令人担忧的状态。

我省科技人才总量本来就严重不足,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极不合理,全省64%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教育和卫生工作,而农林和工程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其中农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0.36%工程技术人才仅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67%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省实施科教强省战略的主要力量,是提升我省科技竞争力的宝贵资源。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对于提升我省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我省的科研院所特别是省属科研院所基础条件薄弱,科学技术的产业转化能力不强,宏观上以削减事业费为主,微观上以削减人员为主的改革走向,使一部分高级技术人才科研和创业的环境持续恶化,我省与发达地区在人才待遇上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人才的继续流失不可避免。

二、科研综合实力的徘徊和下降

我省综合科技竞争力在全国的排位,处于止步不前和下降的状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根据科技活动投入,R&D活动投入,AD活动产出等各项指标计算的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序来看,我省在2000年的排位在21位左右,1998年为22位左右。根据200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提供的数据,我省科技进步各项统计监测指标均排在20位以后,科技活动人力和财力投入综合评价排位全国第14位,科技活动产出排在第23位。

科研综合实力的徘徊以及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与科研院所转型后遇到的问题有很大关系。

我省省属科研单位科学研究的技术装备情况很差。以固定资产为例,截至到2003年底,48个省属独立科研机构固定资产原值总额为1723969万元,平均下来,每个院所仅350万元。有的科研机构几乎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仅有一些办公用具和常规实验仪器,许多科研机构70%,最高甚至达到90%的设备还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上。

1985年实行科研体制改革以来,财政逐年对应用开发性机构减拨事业费,应用开发性科研机构的主要精力和投入主要放在了如何通过产业化增加创收,以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弥补削减经费带来的待遇差别。创收的收益大部分用于增加科技人员的工资报酬,甚至削弱和挪用科研投入上的资金。

客观来讲,科研单位转为企业,需要大量建设支出用于形成生产能力,在总预算经费中,生产建设支出占了很大部分,真正用于开发新技术,拓展技术领域的费用减少。高级科研人员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资本运营上,在科研上的投入明显减少。据被调查院所的反映,近些年来有些高级技术人才很少从事对提升科研实力有持续推动作用的基础科研和应用性的科研,主要精力放在了开发性科研和生产制造上。大部分做的是转化性工作和对原有成果进行修修补补,科研成果转化大多数也是小打小闹地生产,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忽视新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具有国内领先或国际领先的先进技术的持续研究。部分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模仿、推广的状况。这种由科研单位向生产企业的转化,是以降低科研投入,增加生产投入为代价的。

 三、科研院所改制成为企业面临较多困难

 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我省地方科研院所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先天不足。科研人员素质,科研成果积累等方面难以与国家科研院所竞争,科研经费缺乏,部分科研院所的收入主要靠给国家院所“打工”获得。现有科研设备严重老化,没有足够资金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

改制所需的高额成本。科研院所改制的成本普遍较高,如资产评估审计费用,现有后勤部门社会化及人员分流所需的启动资金等。
    历史遗留问题。  

科技产业化瓶颈问题。一是技术。科研院所必须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拥有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主打产品,才能生存和发展。二是资金。科研院所以科技开发为主,社会融资的渠道狭窄,融资环境不佳,必须尽快解决科技产业化所需的资本金和周转金的投融资渠道问题。

四、 我们的思考及几点建议

(一)科研院所改制要注意保护科技人才

科研有科研自身的规律性,科技人才是特殊的人群,科学研究是特殊的社会分工。他们需要一个稳定和安全的环境,需要心灵的相对宁静,需要外部的保护,需要有一个在科研项目上作长期研究的氛围。科研需要长期性,目标稳定性,注重社会效益,甚至有时要排除功利意识。而这些特点都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短期性,利益驱动性的特点背道而驰。科研体制的改革打破了这种宁静的环境,冲击和不适应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科研人员在价值观上的冲突和心理承受能力。

政府出台改革政策需要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科研单位走向竞争白热化的产业界尚缺乏哪些条件,政府能够做什么?我省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只占全省科技人员总数2.7%,构成了我省沉重的经济负担了吗?

(二)要防止人才流失,必须保证一流人才的待遇。

人才建设首先要眼光向内,用好现有人才,营造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潜能、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用不好本土人才也不可能吸引和留住区外人才为我省科技发展服务。

原有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待遇应该一样,应一视同仁。我省对引进人才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凡是愿意在甘肃省工作但一时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硕士、博士生可不受编制限制,由财政拨出专款,通过以财养才,储备起来,以备长远之用;凡是愿意在甘肃省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尽量予以安排;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等。这样的政策对原有科研院所已经做出很大贡献的科技人员是否适用?如果适用,那么在改革优惠政策上就要协调一致,力争保护好现有人才。

建议政府对省属科研院所的高级职称科技人才和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中级技术人才在改制后实行特殊津贴制,保证他们基本的待遇。

 (三)改制要有助于做大做强我省科研院所及提升综合科技竞争力

要想保证我省的综合科研实力不至于下降,首先要保证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保证国有生产性科研资产的存量增加和逐步更新,保留一部分高精尖队伍的主要精力仍用于科学研究。而这一切又要建立在不能使科研人员的个人收入大幅降低的前提下。

实行特殊津贴制的人员要与单位效益适当挂钩,定期考核,动态调整,动态轮换。考核指标包括在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基础科研创新情况等考核指标。科研院所的大部分人依托这一部分高精尖队伍进行产业化,形成“精锐科研队伍-技术转化工程师-企业人员”的梯队系列。除政府对高级人才用财政资金支付的特殊津贴外,在单位内部各类人员实行同样的工资待遇和管理办法。

在产业转化无法启动或没有可转化产品的情况下,政府应推动这些单位与民营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或高等院校的嫁接和联合。保证研究人员不流失,研究经费不降低,科技转化不停顿。

有些应用研究仍带有基础研究的性质。把一部分非常接近基础研究且已经取得重大成果的人员可以优化合并到基础研究的公益性科研单位中。

我省确定了13个带有应用开发性质的科研院所,但实际上他们当中从事带有基础性研究的科技人员也很多。把那些确实在全省和全国具有技术领先优势,但暂时没有市场和转化前景的一流科研人员保下来,实行特殊津贴制,或优化到合并公益性科研单位,或组建新的事业单位,把他们集中到一起。总之,分类定位要有科学依据,不能仅根据名称不根据内容,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

(四)要为改制院所的科技转化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拓展科研院所筹资渠道 ,为科研院所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政府要通过金融政策的倾斜 ,切实把资金向科技产业倾斜。大幅度提高科技贷款规模 ,对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化的改革实践加大支持力度。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可从所属的企业中按销售额或营业额提取出一定的比例 ,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地方政府也可从基本建设计划、技术改造计划、技术引进计划中安排一定经费 ,用于相关的技术创新工作。

吸引风险投资,争取科研院所改制后通过创业板上市,增加科技投入和经营资本。为向企业转化的科研机构和各类科技企业开辟社会集资、海外融资新渠道 ,应允许这些机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或进入国际市场融资等方式筹集科技产业发展资金。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并实现企业化运作后,融资方式及融资规模将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加强政府导向,完善政策平台。政府的导向作用,目的在于为改制后的科研院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在改制过程中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取向。通过立法、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等措施,通过产权流动与资本重组以及信息、规划指导等方式,来引导和扶持科研院所在市场中生存发展。

政府部门应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和指导,解决改制过程中的难点。不能只靠文件搞改制。目前一些科研单位由于其自身僵化的改革政策和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改革的具体组织者采取一种阻力和难度最小,最不得罪人的改革步骤,比如按年龄、按工龄、按性别等一刀切的削减科研人员的数量。这种做法,使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为了后顾之忧,为了临时出台的所谓“优惠”,而忍痛割爱了自己喜欢的科研事业。这种做法,造成优秀人才的过早流失,导致宝贵资源的蒸发和废弃。改革的手段和改革的目标相互冲突,最容易的改革方案导致了最差的改革结果。

甘肃的发展需要抓项目,尤其是具有科技含量的项目。今天不养精兵强将,明天何以开拓发展。甘肃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决于政府对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多少,取决于我省能不能建立一支能够创造一流科研业绩的科研队伍。针对我省的实际,科研改革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才为本,着眼于科研队伍的稳定和将来的发展。从长期来看,改制要有利于科研单位整体实力的增强,有利于科学技术与地方经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