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回顾]九三学社2004年提案3

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2-20 00:00 点击量:
【字体:

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对甘肃省武威市农技推广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20041020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技术支撑,是农业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和对广大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实施者。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基本宗旨是全力服务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要求,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无公害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农业根本性转变的客观需要,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保驾护航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1、机构设置  西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按照国家巩固提高地(市)级,充实强化县(区)级,健全完善乡镇级,推广延伸村一级的精神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武威市于1987年底全部完成了市、县(级)中心的建设,并按照“三定”要求完成了乡镇农技站建设工作,现全市有各级农技推广机构121个,其中市农技推广中心1个,内设农技推广站、土壤肥料工作站、植保植检站、农药管理站、园艺管理站、农业环境保护站和办公室;下辖4县(区)设农技推广中心4个,乡镇农技站114个,此外民勤县、古浪县农技中心各拥有一个实验农场,完全实现了市、县、区有中心,乡镇有站的农技服务体系网络。

2、市、县、乡农技人员构成  据统计,截止20036月底,全市农技系统职工总人数达642人,其中市、县(区)214人,占33.3%114个乡镇农技站人数为428人,占66.7%。市、县(区)人数中,技术干部154人,占72%;工人58人,占27.1%。其中:市农技中心37人,占总人数的5.7%,其中技术干部28人,占本单位人数的75.7%,工人8人,占本单位人数的21.6%4个县(区)农技中心职工总数177人,占总人数的27.6%,其中技术干部126人,占总人数的71.2%,工人50人,占总人数的28.2%;乡镇农技站人员中绝大多数为招聘干部,平均每个乡镇3.7人。

3、农技人员具有的专业素质(1)学历、职称结构。全市农技推广系统中目前具有本科学历者77人,占总人数的12%;专科学历213人,占总人数的33.2%;中专学历210人,占总人数的32.7%。从职称结构来看,现有高级职称者11人,仅占总人数的1.7%;中级职称者74人,占总人数的11.5%;初级职称者326人,占总人数的50.8%。(2)年龄结构。全市农技推广系统中30-40岁年龄段351人,占总人数的54.6%40-50128人占总人数的20%;小于30岁的人数126人,占总人数的19.6%;大于50岁的人数37人,占总人数的5.8%。其中男性职工501人,女性141人,男女人数比为3.5:1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推广经费偏紧  统计显示,全市享受全额拨款农技人员594人,占系统人数的92.5%,差额拨款26人,占系统人数的4%,自收自支22人,占系统人数的3.4%。以市农技中心为例,每人人均公务费仅为1000元,要支付办公、差旅、取暖、车辆、水电、维修等各项开支,争取的农业科技项目经费也非常有限,整个系统基本处于维持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

2、推广手段落后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技术素质的不断提高,加之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无公害农产品技术的实施,原有的农技推广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如各类信息的获得需上网查询,开展技术培训需要声像设备,无公害农产品的品质检测需要先进设备和手段。但我市农技系统的办公自动化才刚刚起步,市、县(区)中心在原土壤、肥料化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室,现市、县(区)农技系统共拥有计算机12台,复印机2台,投影机2台,摄像机2台,照相机7架,配备小车5辆,办公条件虽有较大改善,但推广手段的提高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求。

3、新技术、新成果储备偏少,技术人员知识老化现象突出  随着农业技术推广由单项到综合、有数量到质量、由残留到无公害、由营养品质向加工品质、由内销向出口的转变,以及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地理位置、气候、观念、资金、人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实用技术创新不够,高新技术引进不足,技术储备严重滞后。技术干部知识普遍老化,培训学习机会很少,思路不宽,信息不灵,观念陈旧。据统计,近10年来,武威市农技系统赴外地学习考察54人,仅占技术干部的9.5%,而且主要在市、县(区)一级。

4、经营创收能力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允许农技系统可以经营农资,但由于经营渠道混乱,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农技系统对农资经营尚处于一种小打小闹的状态,经营创收能力较差。

5、基层推广人员管理使用偏乱  由于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农技系统就成为一些人竟相进入的目标,采取各种手段挤入该系统,导致工人比例过高。如凉州区、民勤县的工人比例各占33.3%47%,不仅挤占了有限的事业编制和技术岗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尽管单位内部采用农广校培训、大专院校函授等方式进行了在职学习,但工作能力仍然良莠不齐。就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而言,其日常行政管理属于乡镇、人事管理权限属于县区人事局或农业局、业务管理指导属于县(区)农技中心,运作当中就出现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县(区)农技中心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经常出现通知开会不到,要数据不报的情况。

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建议

1、进一步明确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深化改革,求实创新(1)界定职能,履行职责。新时期农技推广体系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专业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农民技术协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农技体系建设应在科学界定职能的前提下,逐步理顺调整目前职责不清、政事不分、整体功能不强的问题,将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的政府行政职能归还行政机关,将行政机关承担的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工作交给农技推广部门。农技推广事业单位要取消行政级别,确定独立法人资格;要切实保障国家农技推广体系的稳定,在编人员的经费必须列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及时到位;推广经费来源坚持政府拨款为主,多元化投资为辅。要进一步明确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职能,将其概括为:一是宣传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农业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二是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重大技术引进、实验、示范、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三是开展对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四是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情调查如病虫草鼠害、土壤肥力及墒情监测和预报;五是依法开展对农药、肥料、种子、农膜等投入品的质量监督及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依法开展植物检疫、农药监管、肥料登记、农田环境保护等执法工作;六是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传递;七是负责对农民技术协会的指导管理;八是承担上级推广部门下达的推广任务。(2)引入竞争手段,转换用人机制。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要深化用人机制,对事业单位领导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公开选拔;在单位内部,通过定职能、定机构、定岗位,建立全员聘用制度;参照公务员录用办法,对凡进入农技推广系统的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考;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推行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完善岗位管理工作,探索对人才的科学定量考核方法,克服目前考核中“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搞好关系的”状况,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3)创新管理机制,改革分配制度。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和按自身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逐步建立重实效、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奖励机制,促进优秀农业技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深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壮大自身实力  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技推广工作也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过去只注重产前、产中的技术服务,向产后的市场营销、加工服务延伸。一是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依靠先进技术来支撑和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壮大农技部门的自身实力。二是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技术干部以技术、资金等方式,积极参与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领办和创办各种农业产业化老头企业及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三是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技术特长,开展有偿服务,兴办经济实体,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四是积极与各种经济组织兴办农业产业化股份制企业,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档次。

3、进一步加快农技推广信息服务网建设步伐  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作的必要手段,对于相对分散的农技推广机构和制约因素较多、时空变化较大的农业技术尤为重要。西部地区位处内陆、信息闭塞,通过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农技推广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不仅能为农民提供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而且会使西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手段、方法、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4、以人为本,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想改变“孔雀东南飞”的现状,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营造一个善待人才,使本土人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同时,全面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实现知识更新,尽快改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