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文苑 >

九三学社文脉与传承

来源: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作者:吴百燕 发布日期:2017-11-24 14:55 点击量:
【字体:
  何为文脉?简言之,文明演化之历史血脉是也。它代表文明演进的方向。
  古往今来,每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先由其“先知先觉”的代表人物所首创,然后为大家所学习并继承发扬开来。文明的传播在刚开始的时候,有模仿,有复制。但并非是一成不变、完全照搬的,有的文明在传播过程中和所在地方原有的文化相遇,形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这种学习交流中,原有文化会发生变化,被转型、被改进、被发展,有的甚至出现被粗制滥造、歪曲和夸张。无论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代表一个时代文化结晶的物质文明成果,都凝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精华和人类的智慧,人们代代传承的也就是其灵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脉。
  这种文脉随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繁衍而被延续保护下来,相传留存。经过漫长的熏陶浸润,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灵魂。它超越了生死和时空,超越了民族、国家和人种,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九三学社文脉是九三学社的性质、宗旨和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其组织凝聚力、组织动员力的重要源泉,是其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的特质所在,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风雨同舟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其具体上可追溯到五四运动,下至今天,在七十余年历史进程中,从孕育、创建、发展,所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潜移默化的组织文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它是历史的,承载着一代代九三人的精神、灵魂、品质、审美、追求、习惯、价值取向等。对于九三学社来说,只有相传留存社史,才能延续文脉;对于九三人来说,只有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立足今天、放眼未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一个恒久命题,同时也叩问着一代又一代九三人的灵魂。
  毛泽东主席浅白一句“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看似四两拨千斤,实则源自血与火,为此哲学上的叩问做出了经验式的中国化注解,为九三学社确立自身存在和方向指出了一种最适合的探寻方式。
  我是谁?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九三学社的文脉源头始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以青年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民主科学”新政的革命纲领,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也为九三学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正确的奋斗目标。九三学社其所以开始叫做“民主科学座谈会”,就是这一文脉的延续,其所以后来更名为九三学社,也正是这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彰显。其成立宣言:“本社同人,即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这既是对九三学社“我是谁”最好诠释,又是九三人了解自己的生态位,了解矩阵的生态位是怎么从无我到有我的,自己对生态矩阵并发力起到什么作用,又要怎么呈现才能更好地发挥矩阵力量,从而达到追求的目的。
  我从哪里来?九三学社是一个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九三学社在抗日战争后期提出的爱国救亡宗旨和民主科学的理念正是讲仁义、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精神所涵养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郑重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此后,九三学社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的一个民主党派和爱国统一战线的成员,参加国家政权。九三学社在团结推动成员及所联系的人士,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项建设事业,为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九三学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业已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遵循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建设事业中,九三学社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诸如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协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就教育、科技、知识分子问题、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向中共和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面向社会开展智力开发、科技咨询和支边支农等活动;推动成员和所联系的广大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和医药卫生界专家学者做好岗位工作,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开展海外联络和人民外交活动,促进祖国统一和国际间的相互了解。七十余年的社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记录着九三学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我认为,英雄更要问出处,只有常问出处,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只有常问出处,才不会迷失自我,丢掉本真;只有常问出处,才知成功的不易,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到哪里去?从九三学社七十余年历史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与中国共产党不仅同根同源,都源自五四运动,并且一直并肩战斗。韩启德主席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和衷共济,是九三学社积久沉淀的政治信念和光荣传统,是九三学社老一辈领导人的自觉选择和政治交代。时至今日,这一光荣传统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一光荣传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传承先辈的政治遗产,对于每一位九三人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既不是单一苍白的填空、选择题,也不是丧失时间纵深的平面而孤零的点,更不是失去记忆和期望的空间延伸。社史应该以一种独特的形式炽热地“活着”:活在社员们的争论关注中,活在历史的大变迁所应引起的思考中,活在九三人对历史代表人物历史命运的浓厚兴趣里。
  历史的传承和普及依托于人本身,社史文脉的传承自然也概莫能外。传承里显得十分重要的“人”之中,又尤以青年为重中之重。因之青年代表着未来,并总是在发展中走向成熟,进而成为各阶级各阶层的有生力量,成为历史解读的真正话语人。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我们本不缺历史教育,人人都略知一二近代史,更遑论高考历练过的九三青年学子,但历史感并不仅仅是历史知识和史实再现,而是要有历史的逻辑、历史的思维方式,善于从历史的跨度中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我们有些新社员恰恰缺少这样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缺少将历史整合、思想再造的精神建构的能力,而这种失去将有可能使之一并迷失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因此当有人问道:历史教育已经泛滥,我们为什么还要试图以历史打动和教化青年人,尤其是那些通常已经被认为对所学社史传统和主流意识形态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倾向的一部分人时,我们从不心生质疑“我们的努力是否有价值?”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所引起的一系列时代挑战之下, 九三学社文脉的传承陷入了失去其独特文化魅力困境,遭遇青年一代不时呈现对九三学社文脉的“冷漠”、“疏离”等诸多当代难题,致使原有九三学社的文脉传承途径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可能获益,也可能受到伤害。历史感不同于历史,历史感需要我们在阐释解读中去激活,而社史文脉的传承若不落实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继承方式上,传承将是无力的。
  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历史担当和责任。
  苏醒自身虔诚的心灵,进行集体记忆的个体化洗礼。
  这个过程,一是优化社员教育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社的文化教育体系计划中,遵循思想政治教学,根据社员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设计符合现代社员口味的课程内容,创新文化传播方法,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比较受青年社员欢迎的传统文化课程。二是创新优良传统传播方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在专题式讲授中,对文化交流的内容进行系统安排,保证系统性和深度,结合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社员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演讲式教学中,让社员自己去讲解一些比较简单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再由其他社员本身充当评委,加深社员对九三学社文脉的理解;在讨论式教学中,社员由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学习;在实践式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会议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根据要求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引导社员走入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三是加强吸纳具有优秀传统的社员以及文化师资,在进行社员吸纳的时候,要严格控制社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标准,设定较为严格的社员队伍的准入门槛,遴选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进入到学社工作队伍中,以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四是培养清醒的历史感旨在延伸而非保护,过去我们惯常将历史感的传承指向对历史本身或是历史文化的保护,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再怎么保护,文化或历史也会不断消逝,只有历史感的指针摆向未来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及感受才会有增值。我们所追求的历史感隐藏三条坐标:一条是指向记忆的,另一条是指向当下的,还有一条是指向未来,梦想的。最后一条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
  文脉的传承,并非想使青年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使青年人增加对历史和现实的“对话”的关注,形成历史的延伸感,使他们可以理解社的过去,立足社的现在,坚信社的未来。明白加入九三学社是“我是谁”意识的开始,有社才有我的存在。“我”是自身的主称,“我”是意识的起源,主我是意识开始,无我是意识归零,无我是超越时空的思维,是超越时间与空间回归到空性的思维,回归到空性的思维才能启发自我呈现的思维,形成自我链接。在学习中勿以利益为动力,勿以权力支左右,勿被困权利诱惑之中,模糊了自己,勿以自我为中心,走上孤寂的路,散群离队,最高境界是忘记自己是谁,勿把自己在社里定位了自己,虚心求学,自然自洽,不求功利,大爱情怀,主动呈现,这样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携手同行,共享社梦。
  人的生命需要相同的血脉得以延续,九三学社文脉的延续也需要其独有的“血脉”使其永生。九三学社在进步发展的同时不能留给后人一个被切断的历史,这需要投入更多的思考,在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社史以新的内涵,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即所谓:“人类而无文象,是谓无体;人类而无文脉,是谓无魂。”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以不灭,就是因为其文脉绵延不绝。除此之外,岂有他哉?
  文脉的传承必须要“革新”手段,使之呈现出多样的姿态,让不同阅历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即使对九三学社的历史了解不多的青年人,也可以一种较易接受的方式“打开历史之门”,读解九三学社铸就辉煌成就的精神印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话题问及我是谁?是要求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知道自己并进步自己,把自己的正能量放到团队的架构上,为团队的目标,拿下团队想要的结果。撸起袖子加油干!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肩负使命!高举大爱情怀的旗帜,感召天下群雄,集群结队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九三学社文脉的传承不是依靠某一人或一部分人的努力就得以延续的,它需要全体九三人的共同创造,这或许是本文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