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常委会上的发言——《对全省循环经济纵深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来源: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作者:吴国振 发布日期:2013-09-06 11:24 点击量:
【字体:


对全省循环经济纵深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吴国振

   
    按照省政协的安排,我有幸随张副主席、候咨询员及人资环委的领导到天水、庆阳视察,一方面感受到了省政协领导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结合日常工作,自己对全省循环经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目前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
    1、对循环经济的理解问题。在某次座谈会上,曾有一位业务部门的同志说,甘肃这么穷,哪有钱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批复实施3年多了,仍有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并不了解循环经济是干什么的,这说明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我们省并没有深入人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第一就是怎么定位,既不能把循环经济置于其他工作之上,又不能把循环经济淹没在日常工作之中;第二就是功能怎么体现,也就是循环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今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建设甘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经济发展观念的束缚,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时代精神。      
    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技术、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是很好。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70%,为全国最高;万元GDP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0%,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2010年,全省能源产出率仅为全国的44.35%,水资源产出率为全国的45.7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全国低近20个百分点;铜、铝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69%、7.27%,但铜材、铝材的加工能力仅占全国的0.14%、0.83%;全省86个县区中有63个严重缺水,年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人均水资源1080m3,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严重缺水警戒线。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省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是建设循环经济省级示范区的战略选择。
    3、关于循环经济模式。全省10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有两个列入全国60个循环经济模式中,即金昌和白银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金川公司模式包含在金昌模式中。白银公司模式的特色在于污染治理和产业升级,“金昌模式”的核心是围绕金川公司,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很高。其他7个模式,各具特色,也很有成效,但放到全国,要么规模太小,要么技术不是十分成熟。目前,“金昌模式”由于企业间缺乏有效的收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造成氯碱化工产业链断链,硫磷化工产业链生产运行困难,焦炭-电石-PVC-电石渣-水泥产业链未能实现有效联接。这些问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求政府必须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为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减负,使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企业均能享受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同时,也应该督促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协作关系,切实履行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4、利用好国家和省上有关政策。作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我省肩负着为我国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典范,出经验、出政策特别是激励政策的重任。因此,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省,国家在政策措施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但许多政策,在我省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除了因机构改革造成的职能不清、效率下降外,再就是思想解放不够,政策的执行力不足,没有完全领会国务院批复的精神。例如,国务院办公厅29号文中明确提出“探索金川公司、白银公司大用户直供电”,三年多过去了,这一目标仍然没有实现。
    5、现行资源税和烟气脱硫政策。我国现行资源税制度,采取从量计征,对征收对象不分品质优劣。以金川公司为例,原矿镍品位1.5%对应的征收标准12元,则单位金属吨的资源税税负为800元;而对于原矿品位0.6%的贫矿,单位金属吨的资源税税负则为2000元。综合计算,单位金属吨贫矿开采成本比富矿增加34430元,从而使得金川镍矿开采的保本点镍价高达12万元/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综合利用低品位或难采矿石的积极性。另外,目前我国实施的烟气脱硫、脱硝政策是有缺陷的,一刀切的实施,忽视了区域差别,结果只是污染物高成本的由气态向固态的简单转移。电厂每处理一吨二氧化硫产生脱硫石膏2.7吨。作为资源,在我们甘肃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成本,另一个是有害物质的含量。就目前我们省的水泥产量,即使水泥缓凝剂全部采用脱硫石膏,也只能使用一少部分,大部分只能堆存,占用土地不说,挥发后的酸性物质又加重了空气污染,经雨水冲刷后的脱硫石膏渗入土地、农田,污染土壤和水源。
    6、省级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2009年以来,全省共有399个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获中央预算内资金23.48亿元支持,有835个项目获省级专项资金6.613亿元支持。这反映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优秀企业有限,企业重报批和资金申请,轻项目管理和验收;二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弱,造成省级专项资金效率低下;三是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对项目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扣除企业做项目必须的可研、环评、能评、安评等中间环节费用,所剩无几。如何集中有限的省级专项资金,解决影响全省循环经济大局的突出问题,激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全省循环经济纵深发展的几点思考
    目前,全省循环经济正处于由试点向示范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要如期建设好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全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战略,从解放思想、用好政策、谋划好项目出发,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1、转变发展思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积极参与经济大循环。循环经济品牌的形成是一个积累和演化的长期过程,正如金川公司资源综合利用,三十年磨一剑,成就了国际领先地位。在当前形势下,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能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面临的竞争和挑战越来越强。想要全省经济大发展,必须有一个战略性突破,首先要有不做沿海地区后院的思想,要利用走廊经济的区位优势和兰州市的科技实力,把新疆、青海、西藏乃至中亚做为自己的后院。其次要使企业将根留在甘肃,对优秀企业家要给予一定的政治地位,使他们有热情积极投身于全省循环经济的大局中。
    2、摸清发展底数,研究出台宽松灵活的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人才优势。我们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总是在告诉对方,甘肃有充裕的电力供应,可是我们的工业电价高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低峰用电电价。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认真研究其他地区招商引资先进经验的同时,要下功夫对自身可以提供的政策进行梳理,要把自己的优势明白无误地告诉对方。在具体领域上,鉴于我省正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为重点,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合力,通过点线面结合,重点突破,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跨越式发展。
    3、抓住发展重点,以关键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走产业结构高级化道路。在发达地区仍然保持发展的情况下,甘肃要赶上发达地区,必须建立起具有持续增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产业结构。这就需要在省级层面对跨园区、跨区域、跨行业的循环经济项目进行协调,使循环经济的发展跳出单个企业、园区、产业、城市的局限性,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重点项目选择既要遵循“立得住脚,迈得开腿”的原则,也要注重“技术先进,互利共赢”的原则。立得住脚是要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有什么样的资源筹划什么样的项目;迈得开腿指的是产品要有一定的目标市场及竞争力。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项目集群发展的协同效应。
    4、拓宽发展途径,以主导产业为牵引,通过循环化改造,实施局部突破、逐步推广、整体跃升战略。我省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关键是如何挖掘转化。一方面要大规模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国家政策,特别是要抓住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兰州新区的战略机遇,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和家庭实施的循环经济动力机制。通过对工业园区和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在自身有一定条件、容易形成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链—关键产品上取得突破,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层面,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发展,到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的聚集,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汇聚成全省产业结构的整体跃升。
    5、转变招商观念,强化集群意识,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着力打造高效、安全的产业发展环境。如果我省的循环经济只是简单地复制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从发达地区迁入技术过时的企业,我们就会永远处于技术、产业落后的境地,很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我们必须在招商前、招商中、招商后,始终以建设有区域特色的企业集群为目标,突出产业的空间集聚,努力营造“亲商、尊商、重商、富商、安商”的氛围,着力打造舒适、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按照“组团、连线、成片”的思路,通过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和吸纳力。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招商第一、人才第一的理念,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6、强化发展措施,建立健全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考核评价体系,真正使转变发展方式由理论倡导变成自觉行动。在发展方向上,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优化产业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首要任务,做到工业发展主体强、载体优、政策配套、机制灵活;在发展的办法上,要更加重视遵循市场规律,既重视外资,又依靠民资,强力塑造和推介主导产业、自有品牌;在发展的政策上,要研究出台宽松灵活的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政策;在发展的目标上,不仅注重发展的速度,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在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上,要善于采取务实灵活的对策;在健全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上,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政绩考核主要内容,建立健全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和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科学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