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回顾]九三学社2006年提案3

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2-20 00:00 点击量:
【字体:

 

将普职教育培训纳入农村义务制教育范畴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是当前农村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础教育是否办出特色关系到是否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和完善九年义务制教育,使农村基础教育与普职教育相衔接,为农村人才培养创出一条新路,实现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完成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基础教育与普职教育衔接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和进城务工的大批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对生产知识和技术以及对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中一直存在与普职教育完全分离的局面。另外一方面人们在观念上似乎也认为,办基础教育有一种普适模式,把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同等对待,这才体现教育的普通性、基础性和公平性。而“所谓教育,并非指一般的普通的教育,普通教育并不难,欲其切合实际方为难事。最切合于实际之教育为农民教育。”换言之,农村教育最需要切合实际,才有生命力。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在普通教育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如美国,“在高中阶段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有综合高中、职业高中、职业教育中心。综合高中一般设有学术科、普通科和职业科,兼有进行学术性升学准备教育、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三种职能,目前全国有4878所,占普通高中10851所一半。”又如,法国比较重视在农村普通教育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农民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更好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工人和农业工人,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初中一年级后即开始,根据学生数、理、化学科成绩和智力发展的状况分流进入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先是进入初中阶段的职业预科班,学习1年,然后再进入职业预备班,学习1年,除了学习基础知识文化外,还要在企业内进行实践、实习,以便学生获得进入职业界的充分准备。学生毕业后,发农业学徒工证书或职业能力证书。”应该说,基础教育与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追求。

我省农村基础教育纯粹是升学教育,农村跟着城市中小学办,仅仅为了学生升学做准备,培养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技术知识,没有一技之长。我国普通初中毛升学率约为88%,但在农村地区却远达不到这个比例。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来看,甘肃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1.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2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1.97%,受过各种技术培训的人数占整个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07%。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仅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15.56%,绝大多数外出务工者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

因此,我省农村基础教育与普职教育完全脱离,农村基础教育的“城市取向”,唯一目标就是升学。目前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意味者大多数的农村青少年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就要走向社会,初高中毕业的无力通过逐层竞争继续深造或者提早退出而辍学者,即使有机会以打工者身份来到城市,也会因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受过任何技能训练,在另一种形式的竞争——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出现“打工者的回归”现象。这些回乡青年却又在农村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以为他们所受的教育是与农村生活无关的教育,没有从事多种经营,参与农村改造、建设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城市取向”的教育使他们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农村的家园,即使身在农村,也无心在农村寻求发展,在农村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农民而农民也有自己的对付办法:既然教育让孩子成为“无用之人”,那就干脆及早退学回家。这也农村辍学之风欲禁而不止的深层原因,这是农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向我们的教育发出的警告。

这警示我们,农村教育必须改变以升学为唯一取向与目标的定位,要面对全体学生,着眼于他们自身生命的健全成长,为他们以后多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留守农村,还是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都能打开局面。

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应该有三重使命,三个培养目标。一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这既是发展教育的需要,也是农村青少年的权利。农民的后代完全有权利和城市人的子弟一样,接受高一级教育,在中国以至世界的广阔空间寻求自己的发展,这理应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与社会平等的重要方面。第二是向城市建设输送人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建设都需要从农村吸收劳动力,农村自身也有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培养有文化的城市劳动者必然是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第三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培养新型农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立足农业发展、建设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为适应与落实农村教育的以上三大使命与目标,必须建立农村教育的新的结构。鉴于目前甘肃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初中毕业生辍学现象严重的情况,应当在农村发展与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我们建议将普职教育纳入九年义务制教育范畴,主要改革初中阶段教育模式,采用初中“3+1模式,即3年升学教育和1年的普通职业技术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同时发展两种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受教育的主体是针对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专学校继续学习的农村初中毕业生。这种义务职业教育培训性质为非学历教育,按照培训与市场互动,培训与输出对接的原则从两大方向开展培训:向非农业转移的劳动力输转所需技能培训;立足农业发展、建设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一是升学教育,即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我们认为,这样的教育结构,比较适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初中升学率比较低的甘肃农村。

二、将普职教育纳入九年义务制教育范畴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受教育的观念。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当地农民送孩子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想让他们学技术,而是希望他们考上大学。政府及教育部门应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纠正忽视职业教育的错误倾向,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对农村青年创业、就业以及从事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政府统筹,教育主管,合理安排“3+1模式中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分流工作。以“学生为本,以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依托”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对职业教育培训工种(技能)的选择或按照“定单式”培养的要求,分流到具备培训条件的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成立专门培训班。借助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完成“3+1模式中1年的培训和管理任务,这样做避免资金盲目投入,重复建设,有效资源分散、利用率低的现象,以减少财政压力。学生一年的培训费用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职业技术院校所接纳学生数量按人头划拨。培训结束后要求学生取得相应工种至少初级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经过考核取得权威部门认可的培训证书。

3、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投入。目前我省职业教育现状是:规模小、条件差、水平低。师资水平、实训条件、教学设备就更差一些。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将投入140亿作为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形式下,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4、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学业专攻、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合理安排一年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对于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需要学习者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加以理解。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技能训练和实践时间,对学习者认知、情感和技能等几个方面施加影响,提高教学质量。

5、强化就业准入制度。实施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用工制度,对明确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岗位,必须从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和相应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使这些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培训学生的就业。

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从各地实际出发,初中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初中应适时注入适合本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分流。”这种举措十分有意义,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浓厚的时代气息。它有利于打破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旧局面,带动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结合,并促使我们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模式。从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将普职教育纳入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范畴,推行农村初中教育模式为“3+1模式,既有利于减轻以往受培训者自己负担职业技术培训费用要承受的经济负担,提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增强生命力。对提高农村青年素质,让他们学到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走得出,守得住”,无论是留守农村搞建设,还是到城市发展,都能找到立足之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00六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