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2012年度调研报告展示-2

来源:未知 作者:王俊莲 发布日期:2013-04-23 09:34 点击量:
【字体: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及其意义
    文化的发育和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的符号,凝结了本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水平,也是国民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腾飞,社会的不断进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基于此,文化权益与政治权益、经济权益一样,已确定成为执政者必须保障的人民群众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而且对于降低文化消费门槛、促进文化自身发展,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累积文化存量,催生文化企业、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提升力。因此,以公平、均等为原则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发展不仅是文化工程、民生工程,还是民心工程,不可小视。
    十七大以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确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则再次重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所以说,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战略位置来抓,凸显了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的文化自觉。
    二、当前构建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问题
   
1、现代文化发展观念滞后或缺失。
    一直以来,在各地各级政府中,都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很多人还以传统的理念来衡量经济和文化建设得关系问题,认为“仓廪实”然后才能“知礼节”,先饱暖才能谈文化。殊不知,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建设顺序上的矛盾冲突,经济和文化同时共建,甚至文化基础的积淀还会是提升经济加速发展的先验动力,以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知识改变命运等大文化理念即可理解其中先验规律的集成。
    其次,忽略广大民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长期以单一、单调的文化资源供给文化服务也是普遍存在的实践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时期的现阶段情况下,文化资源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供给的,在多样性、丰富性、满足域等方面局限性十分明显。同时,客观上对群众的参与性、创造性也形成了挤出效应。
    2、文化创新不足,文化改革乏力,文化产品不够丰富,有些传统文化渐趋凋敝消亡,文化生活总体还处于比较贫乏的状态。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也产生了文化需求的丰富多样性特点,而当今政府供给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一直单一传统,无法满足人们多层次多类别的需求,不能解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些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种群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淡漠,更疏于发展和创新。
    制度设计有创新性,无示范性。现行的市县级的文化大部制反而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衡构建,也进一步延宕了文化产品的丰富生产。
    3、建设能力超高,服务能力超低。
    在各地争相出现的文化建设热潮中,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地与GDP挂钩,加速发展之下的文化理念却相对滞后,轻视文化的硬实力,过于注重模式和共性,忽视文化个性,僵化地方特色,文化记忆的消失伴随着文化精神的衰落和沉沦,区域文化定位和文化形象失真模糊、破碎低俗。另一方面,公共文化建设盲目追求奢华、雷同,“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出现千城一面现象,二是硬性复原老旧文化,焚琴煮鹤,土不土,洋不洋,中不中,西不西,新不新,老不老,文化恶俗不时泛滥。
    4、轻视现代信息和技术与文化发展的交互促进,保障缺位,投入严重不足,“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重节会,轻日常”,造成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现代文化的发展已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传统理念中的文化建设,仅仅限于“看书读报,唱唱跳跳”。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大幅度发展,文化建设的内涵不再止于物理空间上的建筑标准提升、有形物质文化的扩容,更注重网络、数字等多媒体的虚拟空间建设,这些投入保障更需要加强。
    5、法律法规、运行机制建设不够完善,《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还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法律保障还不能适应现代形势发展的要求,改革、整顿、规范、调整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和改革现行文化管理体制的任务相当繁重。
    三、现代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定位
    目前,建立基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关系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现代政府在其中的职能展现和科学作为已经成为公众的热切呼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提出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定位中,不能再无所作为,不仅要有为,而且要有为而治,更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有所创新。
    现代政府在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决策者、提供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因此,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定位主要应表现为以下五个角色:
    做文化的革新的先导。
    当前,全社会迫切需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秉持良法善治,加强人文关怀,培育现代新人。各级政府在这些方面应积极作为,要尽快设计和践行新鲜的、可行的文化价值体系,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新制度提供道义的基础。
    做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政府不仅自身要提升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创造,尊重社会历史的自然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原创,保护知识产权,而且还应以己推人,在全社会都树立起这样科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做文化体制的实际改革者。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机制管的完善都关系到文化发展的根本和长远问题,要切实破除落后的体制机制对文化生产力的束缚,培育良好的文化市场,激活各方文化资源,为振兴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提供最优机制保障。
    做文化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离不开文化主体,人才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和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尊重和保护,科学制定文化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有意识的培养人才队伍,强化岗位磨炼和使用。
    做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践行者。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变服务理念,重视文化的硬实力,重视建设的科学性。服务内容要符合民众需求,要知道, “平民化”是公共设施的“灵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坚持节约与实用的原则,让广大百姓在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进得起、用得起、方便用”。
    四、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实践
    我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中,运行政府职能的着眼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树立文化权益保障理念,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建立健全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一个以“服务公民”为核心的公共文化基础体系。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认识文化就是认识自己,尊重文化就是尊重自己,发展文化就是发展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图书补贴重于粮油补贴”并不为过。而且,文化工程本质上是人心工程、素质工程,其投入和直接产出往往不成比例,且产出难以用货币来衡量。因此,要树立文化权益保障理念,树立长期建设的理念,树立社会效益理念,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来对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城市优于农村,大城市优于小城镇,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相对集中,质量和数量都无与伦比,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基本同步。而在西部很多地市县,文化基础建设的贫乏困窘现象却很普遍,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有很大的差距。
    具体实践中,要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提高覆盖。加大投入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改善、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着力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扩大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2、完善管理,服务创新,努力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意识和效率观念,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在适当的部门和项目上,可以尝试“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
    无论是建设机制、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还是发展规划、经费、人才、技术保障等运行机制、以及监督、追责的考核评价、法条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都应该考虑政府主导,城乡统筹、标准化建设、注重实用、管办分离的一般原则。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体现对每一个公民文化生存和文化权益的关怀。公共文化服务应是个性化的,符合公民个人实际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终端是要人文化。所以,要立足民本,繁荣基层,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民本文化生态,努力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三是科学定位,突出特色重视传统文化产业资源的挖掘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各地文化资源多姿多彩。结合实际,各地应保持各地民间艺术门类的优势,确定一批发展重点,注重积累,不盲目照搬,不盲目求新、求大、求同、求奢华。寻求突破,扶持原创,加快发展、打造品牌,不求做大,力求做精,疏通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融入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和符号,盘活区域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提供更多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精品,扩大影响力、知名度和吸引力,打造各地区域性文化中心。
    3、提高素质,保证人才智力支撑,加大培训培养新型公民。
    文化是需要不断积累和积淀的,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突出文化的普及和沟通,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在全社会不断提升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对遵守规则的自觉,以此作为一个更高更快更强的文化历程,以文化积淀和文化推动来全面提高社会人群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