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2012年度调研报告展示-7

来源:未知 作者:牛铮超 发布日期:2013-04-23 10:16 点击量:
【字体:
生态资本发展模式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十二五”的根本任务是结构调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心,彻底摆脱对高能源、高原材料消耗的需求现状,坚定地走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发展之路。生态资本发展模式是推动经济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有效着力点,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倒逼产业结构增长模式转变  
    要素成本低是我国吸引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优势,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受到的影响显而易见,要素成本的上升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皆因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短缺,人均土地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35.9%,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25%,石油、天然气的人均水平更低得多。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已达29.1亿吨标准煤;石油、铁矿石等资源进口量越来越大,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和资源型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没有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性,也没有包括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损害的社会成本、补偿成本,有些甚至造成的不可逆变化,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将产生极大影响。这不仅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而且使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极限。从整体上看,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正从两头对产业转型起强有力的倒逼作用。
    (一) 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决定了产业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包括经济质量和优美生态环境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当然也必须是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致力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生态经济发展范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有不少教训,忽视了环境保护。特别是东部工业较集中的地区,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工业发展中,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速度、轻效益,重发展、轻环境,高耗费、高排放、低利用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不仅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给广大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且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二)建设两型社会的的重大国策要求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发展方式粗放,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态造成的破坏显而易见,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加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区分不同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结果呈现出“遍地开花”式的高度分散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布局,这种分散布局的一大弊端,就是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使污染源成倍甚至是几十倍地增加,加剧了区域环境污染的蔓延,大大增加了环境保护的难度。
    要避免走“遍地开花”办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老路,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我国实施了主体功能定位战略,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国策。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使区域发展理念超越了简单的地理空间范围,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调整产业方向,引导企业合理区域集中和规模经营,才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逼迫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对环境造成的结果,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巨大的生态赤字成为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据该研究报告的资料显示:我国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且大多集中在西部,而90.7%的生态脆弱带都在这一区域,中国西部地区大部分位于高山或浅山丘陵地带的内陆地区,正好全部处于生态脆弱带上,正好是我国经济的重点发展区域。我国东部一些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达到极限,某些地区已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变化。该报告显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我国经济的强力增长带,同时也是我国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污染带。西部地区也并非净土,据统计,在全国26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市、县)中,西部地区只有37个,仅占14.17%,与西部地区所占的70%以上国土面积之比,形成巨大反差。加之受历史、地理、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整体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经济起步晚、水平低、发展慢,且以农业为主,现代工业相对欠发达。这样的现实就使得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中,极易进入这样两个误区:一是拼资源,以资源的过渡和不合理的消耗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二是由于政绩导向驱动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在发展经济的具体产业项目选择上,环保的标准就会降低,极易陷入重发展、轻环境的臼绊。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高耗费、高排放、低利用的项目就会纷纷涌入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加剧了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带区域环境污染的蔓延,大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给西部地区的环境、生态资源造成破坏,给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造成巨大隐患。
    二、生态资本战略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模式
   
“生态资本”是指人类花费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本。这种自然的和人为的生态资本存量,可以在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超值剩余价值或丰厚利润收益。运用“生态资本”的理念,把它作为整合各区域内有形和无形的优势资源的一个总枢纽,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全面地发展战略,就是“生态资本”战略。这个战略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国运用这一战略取得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全面发展的省市和地区也很多。
    (一)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迅速变生态“原系统”无形化的存量资产为“有形化”资本,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要素的整体价值不一致性。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各地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的存量资产已相当可观,但是这些生态的存量资产,仅仅处于生态的“原系统”状态,并没有成为“生态资本”,更没有成为整合其它优势资源的“生态资本”战略资源。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将生态的“原系统”,迅速变成生态“有形化”资本,产生不可估量的“附加值”。
    江苏高淳模式就是变生态原系统为有形化资本的典型。高淳县在江苏省是一个欠发达县,但具有良好的原生态系统,2003年,高淳县在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殊荣后,投入资金11.6亿元,全面实施了124项重点生态工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使高淳县的生态“原系统”,迅速变成了生态“有形化”资本,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附加值”。据专家对“高淳县绿色工程生态效益”的经济计量评估,其生态价值已接近10亿元,这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也变成了生态有形化资本,吸引了一批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项目等新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就从发展战略的层面,解决了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的矛盾,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实现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既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又可以有效地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资本”战略的内在要求,就是要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我国许多省区早已把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但多年来受制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生态资本战略应当是新兴工业化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三)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扭转经济发展对生态造成的破坏,摆脱产业发展与环境友好的矛盾困局
    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上形成的产业发展与环境友好的矛盾困局,扭转经济发展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必须站在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树立生态立国战略,走生态资本发展模式之路,可以有效的形成“微观—中观—宏观”连续配套、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微观的层面上,运用法规和政策的引导,规范和调整企业行为,使企业形成系统内部的小循环,刷新企业的目标系统、研发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和自处理系统。从中观的层面上,加强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接续,特别是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利用企业“出城入园”的机遇,鼓励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副产品的交换、污染防治、合作培训、共同参与以及技术创新,使园区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形成企业之间的“闭锁式循环”。从宏观发展层面上,通过在全社会推广循环经济的政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整个社会层面生产与消费、企业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大循环。对于我国一些城市来说,首先改变城乡垃圾简单填埋的处理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环保化的层层处理,有机回收,形成回流产业,在回流产业中,垃圾没有废物。其次树立环保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的观念。第三,以“水”定发展、生态放首位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70%以上的西部地区十年九旱是常态,人均占有的水资源是1153立方米,只有全国的1/2,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的1/3,西部地区更是只占世界水资源的1/8,比国际标准水资源1700立方米的最低警戒线还要少1/3。解决好水的问题是我国能否发展好循环经济的关键。
    (四)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整合旅游资源,大幅度地拉动内需,使旅游经济成为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辐射源”
    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整合旅游资源,大幅度地提高旅游业,有效拉动内需,使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成为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辐射源”。中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各地的名山大川、森林公园遍布,且都是非常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更是随处可见,但旅游业并没有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应用“生态资本”战略,就能整合各地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打造“生态绿洲”,在推进生态生产、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等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契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依托,把精致农业与文化、休闲结合在一起来做,着力打造“生态绿洲”品牌,使这一品牌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又一消费热点;以生态建设为先导,实施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增强旅游产业实力,成就“旅游旺国”的目标。到那时,旅游业必然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成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主导产业,对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作用将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