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回顾]九三学社2005年提案2

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2-20 00:00 点击量:
【字体:

关于加强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建议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一、我省农村劳务输出现状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75%,农村人均耕地面积2.6亩,人均农业灌溉面积只有0.92亩。中东部大多数地区是黄土丘陵沟壑型地貌,以旱地为主,农民靠天吃饭,农业耕作仍属于粗放型以人工为主的原始耕作,农产品收入十分低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我省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起始于1986年,截至2004年,全省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742万人次,创劳务总收入398亿元。全省有260多万户贫困农民通过劳务输出脱贫,有16.5万名劳务人员回乡创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特别是2004年,由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省劳务输出工作实现了规模和收入的双突破:全年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首次突破300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了38.09万人次,增长幅度达13%;实现劳务总收入64.4亿元,劳务收入首次突破60亿元。

部分市县在政府积极推动下,农村劳务输出有了较快的发展。酒泉市现有农村人口55万人,耕地168万亩,有农村劳动力29.5万人。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但因部分矿山和建设企业的特殊需要以及一些县市玉米制种、棉花采摘相对集中,还需要输入一定量的外来劳动力。因此酒泉市农村劳动力呈现出总体上富余,季节性短缺,输入与输出并存的特点。2004年全市培训农民工1.1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2.9万人,劳均实现纯收入3000元。

张掖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8%,农村现实劳动力60.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2.3%,其中富余劳动力25.7万人,占现实劳动力总数的42.4%。近三年每年都有20多万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劳务输出以每年近3万人次的速度递增。三年来,已有1.9万农民成为城镇居民。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劳务收入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不断加大,2004年劳务收入人均65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部分乡镇占到了60%,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近三年返乡创业的劳务致富能人用于公益事业的投资已达2.5亿元。2004年全市输转农村劳动力26.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37亿元。

武威市现有93个乡镇,1129个村,农村人口142.8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4%。全市农村劳动力100.84万人。有农村剩余劳动力30.2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近年来,全市城乡富余劳动力异地输转人数达25.6万人次,占全市有效劳动力的1/5,年创劳务收入4.5亿元,劳务人均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通过劳务输转,使2.5万多户贫困农民摆脱了贫困或解决了温饱,4万多户农民发家致富,迈上了小康生活。

定西是个农业市,有农业人口264.4万人,农村劳动力134万人,城乡富余劳动力近60万人。1990年以来,全市有12.5万户贫困户通过劳务输出实现脱贫,有2512名劳务人员回乡创办经济实体,兴办企业297户,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全市输出剩余劳动力48.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7亿元,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6%。陇南市2004年全市输转劳务36.5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5.6亿元,人均达到1534元,比2002年增长23.7%

二、目前的主要作法与经验

从全省开展劳力输出工作的情况看,各市县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强劳务输转的服务与管理,总的来看,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作法和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基本建立了劳务输出管理机制

全省各市(州)县政府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特别是定西市从政策保障、机构建设、部门协调、责任落实、奖罚激励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劳务输转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了全市劳动力培训输转工作的组织领导。他们还成立了正县级的劳务工作办公室,并要求各县区都设立劳务工作办公室,各乡镇都设立劳务工作站,各村都配备劳务工作信息员,建立起上下配套的劳务工作管理机构。一些市州还出台了劳务工作相关的专门规定和文件,加强输出劳动力的培训、组织、联系和服务管理。有的市(州)县实行严格的劳务输转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年终考核,奖优罚劣。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劳动力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是我省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为此,各市(州)大都采取各种形式,着力搭建劳动力技能培训平台,开展技术培训、政策宣传、提供信息等服务。部分市县开展了定点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劳动力培训,特别是在一些村社设立培训点,定期培训,流动设点,送技术上门,方便群众。有针对性地培训和教育,一方面针对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在校学生,转入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产业工人;另一方面是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三是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例如纺织、餐饮、保安、电子、家政、建筑、农工等;四是进行基本工作常识的培训,增强维护其自身权益和安全的保障能力。武威市还通过成立武威市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启动武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整合48家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强服务与管理,推进劳务输出

在加强对劳动力输出的服务和管理方面,一是做好信息服务,各级劳务管理部门通过依托驻外办事机构等各种渠道,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广泛收集、认真筛选用工信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劳动保障网、报纸、电台、电视、职业介绍大厅信息公布栏的作用,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劳务信息,减少了劳务输转的盲目性,提高了成功率。二是做好组织工作,将劳务人员安全、准时送到务工基地。三是做好跟踪服务,指导帮助务工人员签订劳务合同,协助用工单位做好管理和教育工作;一些市县还协调农牧、扶贫、妇联、团委等部门的信息与资源,进行统一领导、统一安排、统一协调。

(四)开展跟踪服务,保障合法权益

为切实保障劳务工的合法权益,在组织输出过程中,许多市县重点落实多项保障措施,一是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务人员办理工伤保险或意外伤害保险;二是要求用人单位试用期不得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时限;三是要求用人单位在试用期满后,必须签订规范的用工合同,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按月发放;四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培训输转中向农民工乱收费;五是实行输转工作责任制,做到谁输送、谁负责,责任到人逐个落实;六是对集中输送的要派专职协管员,深入到用工单位,协助企业进行管理。

三、对我省劳务输转工作的基本评价

(一)输出人员比例不高,收入偏低

截止2004年,甘肃全省年均输出劳动力约208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的24%,只有1/4。以2004年计算,输出劳动力324.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6%,仍不到一半。输转农村劳动力比例偏小,我省亩均耕地实际供养人口长期偏多,供养能力偏低,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全省各市县输转劳动力也不平衡,酒泉市最小,只占农村劳动力的10%,定西市为36%,张掖市为43%,比例较高。

2004年全省劳务总收入64.4亿元,人均年收入仅为1986元,人均每天只有5元,劳务收入明显偏低。从各市县的情况来看,酒泉市人均年收入3000元,张掖市人均年收入2431元,武威市人均年收入1757元,定西市人均年收入2000元。酒泉市人均收入最高也只有南方一般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劳务人员收入过低,使我省农村劳动力富余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因而劳务输出经济效益不显著,也打击了外出人员的积极性。

(二)劳务工作技术含量不高,短期行为较多

从我省劳务人员工作行业和种类来看,大多是摘棉花、建筑小工、家政服务、搬用、城市街头临工、工厂流水线装配等简单低级的苦力型工种。这些工种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很低,只能维持劳务人员自己的生活,并不能够给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也是造成劳务收入低的主要原因。由于工种的限制,大多是短期行为或季节性工作,年均工作日较少,不能够签署长期工作合同,工作的稳定性很差。

(三)劳务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技术技能有限

我省的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技能不高,不能够适应技术型、能力型工种和长期合同制工种的要求。定西市1645周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2%,其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占51%。文化水平明显偏低,严重制约了对劳务工作的选择性,大大降低了经济收入,这种情况在我省中东部地区和陇南、甘南地区普遍存在。从兰州市的外来人员工作层次可以清楚地看到,本省从事家庭装饰、厨师、机电维修、特种服务的人员所占比例甚小,绝大多数都是外省劳务人员,甚至零售蔬菜、水果、小吃等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行业都被外省人员占据。

近年来出现了沿海劳务人员紧缺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沿海企业生产流水线作业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经济效益不高,原有技术工人不愿干;另一方面是如我省大多数劳务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过低而不能胜任而造成的“真空”现象。现在所谓的“民工荒”,实质上是劳动力需求结构调整中的阶段性现象,农村劳动力富余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民工荒”是缺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缺少高级技工和复合型人才。因此,我省劳务人员文化素质水平和专业技术技能成为制约劳务输出的主要因素。

(四)信息不畅,技能培训难度大

信息不畅是我省劳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和难点。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劳务人员的务工信息大都来自于同事之间的交流,来自需求方的主动联系,除了象摘棉花这样每年定期需求外,通过政府联系或有组织地公对公的联系并不多。目前,我省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周边省区和广东、北京等省市,大部分从事的是粗、重、脏、险等工种,总体上呈现“三多三少”的状况,即:自发性分散性输出多,有组织大规模转移少;季节性临时性多,常年性稳定性就业少,从事体力型低收入工种多,技能型收入高工种少。虽然许多市县政府都成立了专门的劳务输转服务机构,且有专人从事劳务工作服务与管理,但是大量的劳务人员仍不能够依靠政府信息得到劳务工作。没有专门的劳务信息网站、报刊、广播等可以畅通的服务渠道。另外,市场上不规范甚至非法的有偿服务机构,通过提供假信息谋取利益,使劳务人员上当受骗的现象屡见不鲜,搅乱了劳务信息流通秩序,阻碍了劳务输出工作。

受我省农村劳动力水平的限制,劳务人员技能培训的难度加大。从定西市的劳务人员状况分析,52%的人员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除了能够参与重体力劳动外,很难胜任技术型工种工作,即使进行培训,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要求的水平,增加了培训的难度。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体力劳动需求越来越小,且从本地就可以得到,而技能型工作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年技工需求量增大。但由于我省劳动力的这一弱点,所以很难在短期内培训出多种技能、高水平的批量技术队伍。

四、增强劳务输转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劳务工作的认识

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全省绝大多数地方人均占有生产性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少、质量差,是我们最基本的省情特征,也是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从全国来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将呈现不可逆转的减少趋势,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将进一步降低,人均占有资源量将进一步减少。因此,只有减少农民,特别是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才能缓解人地紧张矛盾,打破农民增收的瓶颈制约。为此,首先是各级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劳务输转、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此外,我们还要大力开展宣传,不断增强农民外出创业的意识。我省劳务输出比例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总是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家。尤其是当外出一年多,挣不到几个钱时,严重挫伤了外出的积极性。但是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出去一人,就相当于增加2.6亩耕地,解决了一个孩子的学费,减少了一个人的消费。同时,通过外出务工,不但增长见识,可以学到外地人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大大增加了致富创业的机会。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等媒体,宣传外出务工和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劳务输出的经验和做法,特别要善于运用群众身边的事引导和教育群众,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劳务输出的好处,让他们彻底脱离围着黄土地的转小圈子的旧习惯,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创天下。

(二)开拓劳务信息渠道,优化输转服务

各级政府部门要在开拓劳务信息渠道上下功夫,把广泛收集劳务信息,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劳务输出渠道,作为加强劳务工作的重要手段来抓。一是要在重要的劳务输出地和劳动需求地建立劳务服务站,提前搜集或预约劳务工作,把相关的信息及时发送到合适的地区或部门,为开展相应的培训和组织劳务人员打好提前量。二是各驻外机构要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劳务输出提供服务。要利用各种交易会、洽谈会和招商活动,推介劳务,输出劳务。要充分发挥劳务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连接劳动力和劳务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劳务输出,形成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不断开辟新的劳务输出渠道。三是各级劳务机构要健全信息服务网络,为培训、输出和外出人员管理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四是要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组织,规范职业中介行为,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严厉打击欺诈行为,切实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五是要在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地方,确定专人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司法监督、劳动仲裁、法律援助和救助体系,为农民工伸张正义。在当前劳务市场不建全、劳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搞好跟踪服务,及时处理务工人员与用工单位的纠纷,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强化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本领

各地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改进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大力开展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走先培训后输出的路子。从长远角度来看,有必要在一些县区将部分高中改办成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培训,使部分青年掌握一门具有较高技术能力,成为真正的高级技术人员,造就一批高级蓝领。

要采取政府资助、企事业订单、市场运作、部门协作等方式,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格局。要根据劳务市场的需求,以专业技能培训和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培训为重点,灵活设置培训专业,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做到培训有特色,输出创品牌,努力推动我省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四)强化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帮助作用

一是要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把劳务输转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指定专门的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二是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劳务输转工作规划,把劳务输转纳入政府工作任务,逐步推进,逐步实行。三是政府要在劳务输转服务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建立公共劳务信息服务体系、常规培训服务体系和维权保障服务体系,使劳务人员知道从哪里找劳务信息,到哪里培训,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劳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劳务输转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具有前瞻性的长效指导意见,为各级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培训高技能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服务。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