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回顾]九三学社2004年提案4

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2-20 00:00 点击量:
【字体:

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20041020

 

    

   一、目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农业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中。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农业的生产、科技、教育,以及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管理过程等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仿真与模糊模拟等。

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源于70年代,9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的调查,截至2000年底,收录到农业网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我国农业网站2200多家,20033月涉农网站增至6389个,超过了法国和加拿大。

网站类别

1998

1999

2000

20033

涉农站点

500

1200

2198

6389

农业站点

150

539

 

 

农业政府机构

12

41

277

714

农业科研机构

22

87

164

169

农业院校

26

69

94

114

农业公司企业

90

163

586

5275

其他

200

301

376

113

国内农业网站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沿海城市,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较少。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五省(市)地域内网站占近一半,西部12个省(区、市)地域内网站约占14%。网站建设者主要分三类。

2 国内农业网站分类

信息内容类型

网站个数

科学技术

1335

教育

484

政策法规与管理

1891

农村与农业经济

2911

资源与环境

238

种植业

1742

养殖业

683

水产渔业

332

林业

1441

农业生产资料

941

农业工程与设备

584

农产品加工

1346

其他

29

一是政府部门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站,二是农业科研和教育部门建立的网站,三是涉农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自身产品推销宣传网站,农业企业成为网站建设的主力军。在6389家网站中,企业公司类占82.56%,政府部门类占11%,教育科研类占2.6%,与农业信息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方面。其中有一些已在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中产生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规模小,服务不到位且功能弱,缺乏信息的深层挖掘与开发,时效性差,另外还有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上的不足。

二、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东部与西部、农村与城市在信息层面上的同步对等

农业信息化建设脱离不了农村信息化的建设。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加快,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和农村信息的不对等程度并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90年代后期快速兴起的国际互连网络,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仅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也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受教育环境等。基于这种互联网络的信息传播的平等性,有可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实现农村信息与城市信息的对等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信息的同步性,消除过去信息由东到西,由城市到农村的梯度传递过程。

(一)加大农村信息服务人员培训,培育并引导农民对信息的认知和利用

在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对信息的认知还存在观念上的差异。在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普及教育。要用成功范例作为案例,培育农民对农村、农业信息化的认识,着重培养前期农村信息化服务的专业队伍。在专业队伍的引导和指导下,提高农民对信息的认识、甄别和利用。引导农民正确利用信息网络,营造良好的农村信息文化环境,初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农村信息化队伍。同时,要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宣传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各级领导、农民和基层干部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对农业信息服务的认识,就一定能够发挥信息在促进农业发展、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农民需要、喜爱的信息服务

目前适宜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目前并不是很多。因此,在农村信息化推进之际,同步要开发适宜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资源,创建一套信息来源、建设、发布的长效机制,从体制上保证信息资源的健康性、可读性、娱乐性、真实性、有效性等。

业信息化要考虑农业信息的连续性、渗透性、公益性特点。农业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生物、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等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内容上的广义性和信息建设上的复杂性。信息分散在农业过程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消费等众多环节。涉及自然、社会、经济三大系统。农业信息主要服务于政府和农民,具有典型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管理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政府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信息化建设初期,信息资源的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扶持企业和农民参与;逐步过渡为政府投入为主,企业投入和农民投入为辅;进一步引导形成有利于农业信息化推广和应用的农业综合企业。形成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逐步实现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信息资源保障。

加强农村科普建设,开展网上形势活泼的科普教育。营造良好的农村科学知识普及环境,提高为农民科学素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网络环境是科普传播的理想平台。通过网络环境,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利用信息网络的文化氛围影响,逐步转变农民思维方式,形成科学利用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的意识和动机,为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奠定基础。

加强各种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以解决指导农业生产、农业产业调整、农业产品交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为主的信息资源建设。

(四)加强信息融合,消除农村信息鸿沟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随着农村信息平台的逐步完善,通过互联网的延伸和渗透,逐步达到农村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融合。消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上的农村信息鸿沟,实现农业信息共享,促进工业、农业复合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实现信息社会下农村与城市在信息拥有、共享、利用上的平等,形成同步发展的一体化信息共享环境。

三、 深化农业信息化服务,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 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与服务,是农业生产前期技术支持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例如作物栽培和牲畜饲养,都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控制和计算,要提供诸如气候、环境、资源等需求信息,使得生产过程工厂化和现代化。农业是以土地资源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利用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的当地的光、热、水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过程需要了解当地的土壤资源、水肥、光照、气象、生物灾害等情况。利用基础数据库提供的背景数据,在农业生产之前就可以了解相关情况,做出合适的农业生产决策。

(二)完善农业专家系统,形成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的主要技术支撑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近几年专家系统在农业上得到了迅速的应用,涉及到作物的生产管理、施肥、节水灌溉、品种选育、温室管理、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水土保持、森林环保、家庭饲养、食品加工、财务分析、农业机械、市场管理等领域。农业专家系统越来越受到农业管理部门、农村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认同,有的已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农村信息网络的逐步建成,信息化的普及与应用,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农业专家系统将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帮手,起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作用。

(三) 要充分重视信息化是带动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利用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化的农业才会对信息形成强烈的需求,才能很好的体现信息的价值,发挥信息的效益。

开展数字农业示范,加强农业现代化进程。利用遥感技术、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计算机控制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有计划的发展数字农业,建立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数字农业示范。开展精确施肥、播种、灌溉、施药等精细作业。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开展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土壤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海洋渔业、草原火灾、农业资源环境变化的监测、速报与预报。

(四) 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新的机遇,为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新的途径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组成之一。信息化过程、信息化服务包含着众多的商机。农业信息化过程必然带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与普及,因此本身蕴涵着重大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农村信息化建设将使城市用人信息能够同步传播到农村,规范和真实的用人信息将为劳动力的输出提供指导。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的传播将逐步形成农村的新文化环境,为农民提供科学知识、各项技能培训、再学习和受教育的场所。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创造了挑战新职业的机遇,为创建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思路、新途径。

(五) 农业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农业信息化将进一步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随着农村信息化环境的完善,农民对信息的认知程度和信息的利用程度的提高,电子政务将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必然要求由行政行为的政府向服务行为的政府转变。

四、农业信息化的启示

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将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之一。农业信息化的进程要加快,在新一轮的信息共享、信息利用、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中,全面实现各类农业信息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的过程。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发布窗口。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现代通讯工具,使之与网络之间有机组合和搭配,强化信息发布工作。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信息资源开发是重点,信息化服务是核心的发展战略。要面向基层农村,为农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快、准、新”信息服务。要注重服务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用性,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流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有效结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加强涵盖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等内容的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重视村级网络环境建设。完善省、市、县、乡的信息网络的互联。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要切实提高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运作机制,要以最有效的为广大农民服务,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稳定的目标来建立。
  
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千方百计地把农民变成农业信息化利用和推广的主体。因此,要下大力气把农民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讲座等工作抓好。要把提供及时、丰富、准确、客观的信息与服务,宣传、引导、教育和帮助与组织农民上网作为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来抓。只有农民深入了解了信息网络、掌握了网络技能、尝到了好处,农民才会自觉利用和推广。因此,在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前期,被动接受是必要的。
    
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需要加强对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领导与组织,要保证对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投入,加快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立法工作,保障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规范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的科学研究,加快农业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