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回顾]九三学社2006年提案6

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2-20 00:00 点击量:
【字体:

 

突出创新主体地位  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关于我省重点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甘肃,是省委、省政府对未来甘肃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部署。九三学社作为以科技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主党派,始终关注着我省企业的科技创新情况。今年,九三省委把《关于我省重点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着手搜集了大量我省重点企业的调查数据和资料,专门组织相关专家到兰州和天水的一些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6月份,赵俊主委又远赴东北参加了由全国政协组织的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的调研,获得了丰富的对比资料。下面把通过调研所掌握的一些情况以及初步的想法、建议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随着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我省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省科技厅通过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和甘肃省科技发展规划,通过科研院所的改制,加大了产学研结合的力度,推进了高新技术向重点企业的转移;通过组建和管理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科技孵化器等机构,提高了在科技信息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方面的服务水平;通过对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开发区、星火密集区的建设、申报、审批、管理,凝聚了科技资源,提高了科技投入效益,为院企合作、企业技术交流和成果应用提供了平台。在政府各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我省重点企业已经产生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应用成果,大大提升了我省的产业竞争力。

据调查,近几年来,我省重点企业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的数量大增,在生产中应用的比例超过了8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带动了销售收入的较快增长。约有60%左右的重点企业已建立了技术中心,其中,属于国家级认定的技术中心占7.1%,属于省级认定的占54.8%,其他级别认定的占38.1%。有80%的企业技术中心在科研开发设施、研究经费和技术人员等方面能够持续加大投入。企业技术中心的建立,为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经常化和持续化创造了条件,为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打下了基础。

二、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来,我省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确实取得了明显进展,有效地带动了我省的经济增长,但就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而言,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核心问题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在促进重点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投入、人才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第一是动力不足。部分重点企业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业家,对企业科技创新存在机会主义倾向。虽然明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关系到企业长期利益;虽然政府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家实行了年薪制和期权激励等办法,但由于受科技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长期性的影响,许多企业家对科技创新持相对保守的态度。害怕影响自己的政绩,害怕来自政府部门的过低评价,不敢大胆进行投入。

企业家冒着失败的风险进行投入,对自己的收入影响相对较小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科技创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不对等,是导致企业家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积极的根本原因。我省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平均收入水平本来就低,过高的科技创新投入,影响企业职工眼前的工资和奖金收入。为了追求任期内的职业声望,获得员工的认同和拥护,企业家也不愿进行较大的科技创新投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弱化给企业家获得较高在职收入提供了多种渠道。舍弃风险和责任较大的科技创新,企业家同样可以提高个人收入,缺乏通过持续科技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动力。

第二是投入不足。我省企业的科技创新费用在企业总费用中的比重以及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很小,都低于1%,这和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很不相称,和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的差距很大。2003省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对59户重点企业进行调查,企业研发费用仅为7.1亿元,户均为1183万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83%2004年,甘肃省171户重点监测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为5.44亿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44%,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的企业占39.2%。其中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仅为6户,占9%;省级认定的为33户,占49.3%。另据问卷调查,在已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企业中,技术人员、经费和设施完全满足需要的仅有3户,基本满足需要的有45户,其余19户完全不能满足需要,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运行困难。2004年,在72户重点企业中,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及以下的企业达到了81.9%,而其中没有研究开发费用支出的竟占到了41.7%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比重为2%的企业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重占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从这一国际标准看,我省重点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甘肃省的72户重点企业中,仍然有20多户未建立技术中心,占重点企业的42.7%。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技术中心,但大多数是在过去的“设计科”、“工艺科”和“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际从事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是有限。还有一些企业在技术中心建立后,由于无资金投入,缺研发人员,机构形同虚设。

我省的大中型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微利和亏损企业,企业的成本费用总额很高,税负很重。广告战产生了高额的营业费用,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上的大量投入产生了沉重的利息负担,再从从管理费用中切割出一块科技创新费用已经非常困难。加上企业工资刚性的影响,除非企业利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增加异常困难,制约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第三是人才不足。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得以成功的关键。因我省企业的科研条件和企业平均收入水平所限,企业科技人才占科技人才总量的比例很低,高学历的科技创新人才更是稀少。一些本来具有创新潜力的大学生因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忽视及企业科研条件落后等原因,要么是通过考研等途径离开企业;要么另辟蹊径,放弃投入大、收益低的工程师职业步入企业管理层;要么在无奈中逐渐销磨掉自己的科技创新兴趣,成为一个平庸的技术人员。这种现状使企业无法形成创新的人才梯队,无法完成对关键科研课题的持续研究。很多著名大学的工科毕业生抱着大展宏图的理想来到企业,却在无奈中选择了其他道路,一方面缺乏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存在大量人才浪费的现状令人忧心。

2004年,在甘肃省的72户重点企业中,研发人员为9182人,比2003年的9698人下降了5.3%。“九五”期间甘肃省5大高技术产业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最多的年份是1997年总人数达3210人,到20036年内相继减少了596人,这些流失的人才中,有80%都是中青年高级人才,其中不乏领军人物。从行业来看,医疗器械及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人才1997年最高时为850人,2003年仅剩193人,减少了657人;现代医药与现代生物制造业,由1997年的543人下降到2003年的152人,减少了391人;航空航天制造业,由1997年的767人下降到2003年的616人,减少了151人。

第四是激励不足。许多企业把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等同于一般工人,把科技劳动等同于一般的熟练劳动,没有拉开科技人员和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对企业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企业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对科技功臣只进行模糊的一般奖励。由于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忽视,许多企业内部还没有形成尊重科技人才的文化,还没有树立起来科技是企业第一生产力的意识,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

最后是科技转化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条件,外部的科研院所虽然有进行科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但企业没有起码的技术平台和科技人才的支持,加之企业害怕投资太大、风险太大,往往在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上表现比较被动。产学研的结合流于口号和形式,企业处于等待、观望和依赖的状态,科技转化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有些科研院所对自己的成果也持一种保守的态度,害怕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后,另起炉灶,转移关键技术人员和资产,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2004年,72户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的占63.9%,而接受技术成果转让的仅占22.2% 

三、想法和建议 

我国和我省的科技创新工作都强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克服长期存在的科研和经济脱节的弊端,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懂科学、善经营、富有冒险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企业家,是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关键。许多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在企业内部转化为一种创新文化后,可以弥补资金和人才上的不足,为企业持续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此,对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重点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保证企业家的个人目标和企业长期目标保持一致,消除企业家的短期行为,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对国有和国有控股重点企业的绩效考核,要增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量化指标。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作为综合考核指标,从技术中心的人员数量和结构;科研设备的总额和人均占有额;科研费用的总额和比例;科研创新的成果和效益;产学研结合的紧密程度等五方面加以定量考核。可以考虑设计当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研发费用占企业管理费用总额的比重;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企业技术中心当年的科研成果数量,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情况;高学历人数及比重、高职称人数及比重;科技活动的所占用的总资产,科研人员人均占用科研设备的金额;企业与外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次数、合作项目个数、合作所产生的效益,企业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次数等具体指标。

2.加快建设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厅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应用性科技项目,项目的名称就是帮助某某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我省重点企业联合。要求有条件的重点企业要主动提出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合作项目,主动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与政府扶持的项目进行配套,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并向科技管理部门申请立项,提高我省重点企业的技术中心的建设水平。

对于已经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来说,应进一步提高技术中心的运行质量,不断加强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中心真正担当起企业技术创新的重任,全面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通过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技术创新能力、重大生产装备水平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主导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提升我省的产业竞争实力。

3. 我省的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主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政府重点投入的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中心、大型计算机中心和试验设备,要建立与重点企业的对口联系制度,明确帮扶重点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有条件的都要免费为重点企业提供服务。通过产业集群,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和科技资源的交易,实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大幅度提高我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省级高技术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生物医药科技园、石化工业科技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省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和带动作用。

5. 建立企业出题,财政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要消除在科研项目申请和评价中对企业的歧视,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今后对于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的应用性科研项目,凡是应用前景不明朗,收益不确定,不能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项目,不予审批。在应用型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审批中,要增加企业相关专业专家的比例。改变过去科技项目管理的模式,完成科学研究体制由科研供给主导型向企业需求型和市场需要型的转变。从主观、被动、由上而下的供给型的科技创新体系转变成客观、主动、自下而上的需求型科技创新体系。

6. 全面落实国家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励重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加快推进“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渠道的社会化、市场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引导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投资支持重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7.为保障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建议比照行政事业单位高级职称人员的津贴制度,对企业的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技术工人实行津贴制度,该部分津贴可以并入计税工资,财政上也可以给与适当的补助。鼓励企业聘用省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待遇由企业自主决定,工资收入可以免个人所得税。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的人才交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可以考虑到企业中心挂职锻炼。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取得合理报酬。企业要积极探索企业科技人员科技贡献的定量评价机制,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管理层收购试点,要提高关键科技人员以其科技成果或身份入股的比例。

 

 

 

 

                                          00六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