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2012年度调研报告展示-6

来源:未知 作者:吴国振 发布日期:2013-04-23 10:09 点击量:
【字体:
以项目为抓手推动甘肃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抓项目,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思路的核心内容之一,项目是全省工业经济转型跨越的起点和基石。当前,甘肃正处在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循环经济工作也正在由试点向示范全面推进,在“赶超”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需求,建立“开放、联合、竞争”的循环经济项目综合考核、动态调整的新机制,切实做好循环经济项目工作,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程,是应对由于国际经济复苏迟缓带来的市场动力不足、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等方面的影响,实现转型跨越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甘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必由之路。
    一、甘肃省工业项目的总体情况
    “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新增一批”的工作思路,项目建设为全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和工业经济转型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循环经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项目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三是各市州工业项目结构和投资呈现出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局面。四是以国有投资为基础的工业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逐步多样化。五是通过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十一五”全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六是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产业链、企业和项目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项目对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在“工业强省”战略的指引下,兰州石化60万吨乙烯改扩建、金川公司兰州科技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顺利建成投产。2007年~2011年的5年间,甘肃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104亿元,年均增长32.6%。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84亿元,同比增长16%以上,完成工业投资1500亿元,同比增长30%。
    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机制和网络体系初步建立。2012年一季度,全省在建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88项,项目总投资2901.65亿元,引进到位资金174.28亿元。前4个月,全省完成工业投资358.31亿元,增长20.45%。全省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2011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3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酒泉风电二期首批300万千瓦项目启动建设,河西百万千瓦级光电示范项目加快实施,3兆瓦以上大型、新型风机及其叶片、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进入产业化容量400兆瓦;数控机床、电工电器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投资强度大,发展前景好。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项目工作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市场需求不足,区域竞争压力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价格回落,库存大幅增加,铁合金、电石、碳化硅等高载能企业停产容量近半,企业资金链条紧张。同时,全省工业跨越发展遇到的区域竞争和市场空间拓展的压力不断增大,国家限制过剩产能和“两高一资”行业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对甘肃能源、原材料等优势产业提升规模、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
    (二)项目建设热情高,缺乏统筹协调。近年来,全省各地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项年度目标任务,出现了竞相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的热潮。以煤化工为例,有9个市州计划将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拟建项目多,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项目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懂项目、会招商、会争取政策资金,特别是能包装项目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的专门人才,制约了项目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三)基础工作不扎实,部分项目落实难度大。目前,全省还没有统一的权威项目库,项目储备零乱、分散,其中的项目要么已经过时或重复统计,要么没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深度资料,项目信息网建设的软件和硬件滞后。受国家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政策的限制,一些核电、火电、煤炭开发及综合利用项目的核准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岗位调整,一些熟悉项目运作的同志离开了项目管理岗位,项目接续工作出现断层。个别项目管理人员热衷谋取小团体利益和个人私利,没有对项目进行全力服务,一些项目资金无法及时拨付到位,项目建设成效无法得到保障。
    (四)重报批和资金申请,轻项目管理和验收。在投资指标的压力下,各市州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引进、申请过程中的公关上,而不是放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上,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础资料不全面,部分园区定位不清晰、色特不明显、产之间品缺少关联度、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职能部门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项目中期检查和监督验收缺失,导致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低下。
    (五)持续创新能力弱,高能耗行业增速偏快。全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高度集中在城市中的大型工业企业,先进的大型企业与比较落后的中小型企业在质和量上形成强烈反差,小企业分布较散,产品单一,技术创新能力弱,与投资项目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项目实施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受技术瓶颈制约,全省工业项目投资的热点仍局限在高载能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战略性产业投资不足,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改造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六)产销空间有限,潜在风险较大。企业效益的根本在于市场需求,全省部分项目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大规模运输受限,产销空间分离,面临较大的运力、运费等成本问题。一些创新性强的项目,由于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存在融资、经济、技术方面的风险。以煤炭为例,随着新一轮电力需求的飞速增长,全省已变为煤炭输入省,煤价上涨、煤炭资源供应风险逐年增大。
    三、对策建议
    (一)围绕一个目标。按照国务院建设甘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批复精神,贯彻落实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国家支持甘肃及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围绕核心资源,全面统筹产业、基础设施、资源与环境四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优化资源利用,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加快兰州新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打造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努力培育东、中、西三个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把握四个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的原则。严格按照全省产业规划,以产业链建设为主导,谋划布局项目建设,按照成熟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集聚效应和关联度较大的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二是市场导向原则。坚持项目既要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要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要有利于扩大投资,又要积极拉动消费;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项目集群发展的协同效应。三是技术先进原则。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以推广先进适用、潜力大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要突破口,通过项目技术创新带动企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四是互利共赢原则。支持企业以项目为纽带,以合作共赢和风险共担为核心,向“专、精、特”方向发展,通过有序竞争实现项目资源合理配置和质量、效益双赢。
    (三)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项目建设与全局工作的关系。项目是聚集资源、技术、资本和人才等要素的有效载体,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地方项目建设必须统筹安排,服从服务于全省产业布局。处理好大项目与中小项目的关系。项目无论大小,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充分发挥中小项目投资比较少、风险比较小、对产业链延伸促进作用大的优势。处理好引进项目与本地项目的关系。要坚定不移地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也要大力发展本地项目,在税收、土地、资金等政策支持方面与引进项目同等对待。处理好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评价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要考虑项目数量规模,更要突出项目质量效益。
    (四)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园区建设:着力破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快提升配套水平,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千方百计地为园区项目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产业链构建:按照主导产业链布局谋划招商引资项目,把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关键节点项目带动效应,使产业链建设在若干个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上取得实效。项目落实:要在吸引大客商、召来大项目上下功夫,坚持大中小项目配套,外来企业和本地企业比翼齐飞,资源型非资源型项目技术水平共同提升的原则,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过程管理:要加强对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控制,落实项目招投标范围、方式、程序,强化建前、建中、建后三个阶段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监控和验收。档案管理:要健全项目档案管理协作机制,加强建设项目档案业务和档案验收工作,避免重复立项,为统筹全省循环经济项目布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供基础数据。
    (五)强化六方面的服务意识。一要制订和完善财政、金融、税收、人才和用地政策,扶持项目做优做强。二要继续健全和完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服务机制,保障项目快速有序推进。三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主动向金融部门推介项目,争取更多信贷支持。四要摸清项目区用地状况,盘活存量土地,破解项目用地难题。五要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要求,加强资金管理,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六要加快项目专门人才的培养,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联系,提升现有人才队伍专业素质和项目引进、实施能力。
    (六)形成良好的项目推进机制。一是要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加强全省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宣传与实施力度,确保省级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要建立专门的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目录,建立定期与企业对接制度,由省发改委和工信委共同负责,按照产业方向,每年从省级专项资金中排出一些优质项目,争取国家各方面的支持。三是要积极主动、有意识地通过企业挖掘项目,定期召开企业项目交流会,主动与其他省市的企业进行对接,通过必要的协调,促成不同企业项目合作。四是要积极挖掘项目源,集中全省有关方面的力量支持企业项目申报和建设,要及时了解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资金、基地申请、试点设立等方面的信息,做到超前谋划,及时汇报,争取支持。五是要启动实施242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强化创新要素向25户循环经济示范企业、45个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和210户工业清洁生产试点企业集聚,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力争实现项目快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