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建议 >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2012年度调研报告展示-9

来源:未知 作者:吴国振 发布日期:2013-04-23 14:22 点击量:
【字体:
关于甘肃省“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新型工业化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探索以产业集群和园区经济为载体的循环经济发展,为全省“十二五”工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咨询服务。2012年3月份以来,我们利用工作机会,对全省“两化”融合与节能减排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深深体会到,只有统筹做好工业化、信息化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两化”融合才能不会成为“两张皮”,也才能达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一、“两化”融合及节能减排基本情况
    1. 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2011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06亿元,同比增长15.11%,信息化在我省工业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4.05%和28.9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0亿元,同比增长26.5%,“十一五”年均增长30.5%;通信业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40亿元,同比增长2.37倍,“十一五”年均增长41%。依托“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工程,开展了“动力100助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活动,配合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完成了7户一、二级系统集成资质、监理资质的现场审查,全省现共有系统集成资质企业47户,支持电信商务领航平台和省机械科学研究院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会同联通、电信和移动三大通信运营商加速推进兰州、白银、嘉峪关和天水数字城市建设工作,积极有序推进敦煌软件及动漫产业园创建前期工作,全省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
    2. 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十一五”以来,全省坚持以工业节能为重点,信息化发展为突破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减排、“两化”融合咨询服务机构,加快信息化人才职业化进程;从企业、行业等不同层面,通过结构、管理、技术等不同节能形式,在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循环经济典型案例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形成政府、企业、专家等推进“两化”融合的多方合力,使全省“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逐步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全省以年均6%的能耗增速支持了11%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26%,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99%,化学需氧量比2005年下降8.05%,“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3. 信息化和节能项目进展良好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共引进华能、中信、中材等35家央企,引进资金4747.25亿元。与中核集团、国药集团等10家央企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组织实施了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集成电路研发、电子信息应用技术等重点项目。共有 200余家工业企业共768项节能、循环经济项目得到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项目总投资达680亿元,获得支持资金20.86亿元。其中节能财政奖励项目 177 项,获中央财政支持资金 8.18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128项,获得到中央财政支持资金9.86亿元。筛选了总投资17.13亿元的40个信息产业项目,争取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等专项支持资金4980万元,获得地方配套支持资金870万元。“两化”融合、节能降耗重大项目立项、建设、运营整体进展良好。
    4.“两化”融合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较完善的发展和改造,企业用于研究和发展的资金投入有了明显增加,对技术创新中的成本、质量、进度有了很好的控制,“制度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电子化”管理程序正在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同步,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及时、准确性。企业发展、决策所依靠的基础数据统计分析手段得到了加强,一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在网上发布信息,积极开展网上招标、网络营销、网上采购等电子商务活动。五年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户数和实现利税分别增长14.66%和1.68倍。有色、钢铁、电解铝、石化、建材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跃居国内先进行列,电解铝基本实现预焙化、大型化,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达到70%。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已达113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节能降耗、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明显成效,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能力逐步得到深化。
    5. 信息化成为节能减排的新途径
    随着全省“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对我省工业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不断显现,通过引入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等信息技术,推进制造环节信息化应用,有效实现了工业生产前端的节能降耗。投资20亿元建设西北云计算中心,在天水和金昌两市分别开展“两化”融合先进装备制造业和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等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两型”企业、数字矿山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企业试点项目,节能技术改造、集成电路研发、电子信息应用等“两化”融合、节能减排重大项目立项、建设、运营整体进展良好。初步形成了支撑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工作的管控一体化信息平台体系,“两化”融合逐步成为部分传统行业实现节能降耗的新途径。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取得的主要经验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目前,我省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支柱产业多元化转变,从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向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型的低端产业链向创新驱动型的高端产业转型,从环境污染型增长向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型的关键期。通过工业信息化的过程达到信息化工业的目标,实现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上述转型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在省工信委的协调指导下,省内部分企业从技术、产品、管理、效益四个方面,工艺设备、产品制造、研发与销售三个环节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两化”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技术上:“两化融合”从初级的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到初步的集成化应用,再到集成和协同,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
    产品上:通过不断加快的产品研发速度和研制水平,在产品中探索应用嵌入式系统,在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同时,使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功能,显著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管理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模式的优化整合,逐步推动企业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实施进程,提高了企业节能减排的效率和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效益上:应用信息技术为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透明的及时信息服务,提高了产品制造、物流、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工艺设备环节:用信息化技术改造原有关键设备,如引进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增加企业设备的技术构成,实现在工艺设备环节的节能减排。
    产品制造环节: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改善传统产品功能结构,实现产品升级换代,逐步使传统产品变成高技术集约的新型产品。
    研发与销售环节: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智力密集优势,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企业两化深度融合。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是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既要保证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体目标,又要如期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15%的节能降耗目标,实现“两化”深度融合,要求更高,任务非常艰巨。2010年,我省“两化”融合综合指数全国排名第26位,整体发展相对滞后,距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企业的期待还有差距。
    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全省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且缺乏足够特色,民营经济落后。产业之间关联性差,信息化基础薄弱,对能源的刚性需求强劲,“两高一资”特征短期内难以改变。以2010年为例,全省民营经济生产总值仅为1565.39亿元,相当于全国各省平均值的20.3%,不到西部12个省平均值的一半,仅有一户企业进入全国民营经济500强。
    二是发展与节能的矛盾突出。我省经济结构中整体信息化水平低,各行业、企业间“两化”融合发展不均衡,能源利用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4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在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消费量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4%以上,但创造的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仅为40%,“两化”深度融合缺乏必需的动力支持。
    三是重点企业进一步节能的空间十分有限。全省国有老企业通过“十一五”的节能技术改造,技术装备和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 进一步实施节能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甚至有一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对节能的正贡献被结构因素的负贡献部分抵消,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手段不多,从事“两化”融合和节能减排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
    四是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企业信息化初期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入,其后还需要持续的运营成本,高收益相对滞后。由于我省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对“两化”融合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融资能力有限,融资渠道不畅,一些基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无法实施,“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难度大。
    五是对“两化”融合认识不够。推进企业信息化,实现“两化”融合的根本是人力资源。但我省一些企业领导对“两化”融合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及其需求、目标、实施步骤等缺乏战略规划。一些地方和企业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对“两化”融合还缺乏正确认识,“两化”融合与节能减排区域不平衡、行业不平衡、企业不平衡的现象明显。
    三、对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 健全和完善法规制度,形成“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研究制定甘肃省《关于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实施意见》,尽快成立“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协调指导,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工作。积极发挥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作用,把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纳入各地的政绩考评体系,建立支持“两化”融合、节能减排的共公服务平台,制订“两化”融合相关技术标准和验收标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两化”融合进程的健康、有序、高效发展。
    2. 培育试点示范园区和企业,扩大区域“两化”融合、节能减排的典型示范效应。进一步完善25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聚集大企业和大项目的功能,在全省培育100户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10户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示范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建立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规模大、有一定信息化基础、在全省“两化”融合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的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发挥大企业信息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引导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等各系统建设,推动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使信息技术在产业链协作和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3. 注重深度和广度过程管理,夯实“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基础。规范“两化”融合、节能减排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程序,建立“开放、联合、竞争”的项目综合考核、动态调整的新机制,在产品中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提高产品附加值; 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工作,加强火电、冶金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节能技改力度,充分应用信息服务和云计算技术及平台,通过为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提供透明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实施行业“两化”融合行动计划,支持工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行业、区域“两化”融合的试点和示范工程,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深度、集成度、广度上深入。
    4. 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发挥好通信业对“两化”融合、节能减排的助推作用。设置县一级节能监察机构,配齐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及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通过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形成一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专业服务机构;加快酒钢公司、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等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进度,充分利用电信、移动和联通等通信骨干企业的综合信息服务优势,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5. 创新研发与推广应用机制,提高“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实施能力。完善“两化”融合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利用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编制发布《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进一步引导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研究中心和融合创新中心,积极推广智能设计/制造信息化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先进集成技术、现代物流与供需链管理技术等先进信息化技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尽快提高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两化”融合和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瓶颈。
    6. 优化服务与教育培训体系,为“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发展以动漫、多媒体影视制作、电子出版物、网络游戏等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产业,重点建设物流公共信息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政策平台,积极推进工业物流信息化发展;充分运用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支持和更好地引进项目;鼓励高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展针对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的专题会议、考察交流、培训讲座,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优秀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为“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