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内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社内要闻 >

张鸣实副主委代表社省委发言赢得好评

来源: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作者:张鸣实 发布日期:2014-01-14 10:29 点击量:
【字体:
    2014年1月14日上午,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内容是委员大会发言,张鸣实委员第一个上台发言,代表社省委作了强化生态文明考核,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大会发言,赢得了与会委员热烈掌声。

发言内容如下: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张鸣实
 
    甘肃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表现为,一是区位重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西部生态的过渡带和轴线。二是作用重大,是长江、黄河和多条内陆河的重要源头,在中华民族的栖息地形成和维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极,在国家的“两屏三带”生态功能区中,占到了两屏(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一带( 北方防沙带)。因此甘肃的加快发展的基础在于生态环境,甘肃的后发优势也取决于生态环境。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使甘肃生态建设又进入了一个难得的政策叠加期和战略机遇期。
    一、甘肃生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1.甘肃的生态系统脆弱。海拔高、气温低、降水稀少、植被盖度低、生态容量小、抗逆性差、极易逆向演变。
    2.甘肃的生态系统面临很重下行压力。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单一,“二高一资”产业占主导地位,生态补偿不到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生态环境透支严重,整体退化趋势严峻,综合治理到了窗口期。
    3.唯GDP考核评价体系产生的副作用。造成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长率,盲目引项目、铺摊子、搞开发,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损害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势在必行
    现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生态文明指标权重低,形成了GDP论英雄倾向,造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作用力的分解,一些地方在“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一些地方“迂回包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个别地方甚至出台“土政策”,变相为国家明确禁止的违法项目开绿灯。
针对我省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应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的权重,作为风向标和指挥棒,来发挥导向和约束作用,以此来转变传统的GDP发展观念,树立领导干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调动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干部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探索改革评价考核体系,不仅能推动我省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对推动全国的生态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三、面临的五大任务
    1.突出生态文明考核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中,应加大“生态文明”考核权重。设立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综合指标,量化考核“资源消耗量”、“单位GDP产出率”、“重大污染源”、“环境风险”、“生态产品产出率”、“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达标率”等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指标,在禁止开发区和退化严重的限制开发区,不下达GDP考核的指标。
    2.科学制定考核评价标准体系。考核要以推动科学发展为立足点,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搞千篇一律,不能一刀切。应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 两横三纵城市化、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和两屏三带生态安全的战略格局),针对我省三种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即重点开发区域(兰州—西宁、关中—天水地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制定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权重好资源消耗(能耗强度及能源消费总量、资源开发节约利用)、环境损害(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效益(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森林湿地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保护)等指标,实行差别化的考核评价,真正做到目标量化、数据硬化、绩效生态化。同时建立多元、立体的监督和评价机制,采用上级评价、部门评价、内部评价、群众评价相结合方式,扩大社会的参与和监督。
    3.发挥考核评价的硬约束作用。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把结果体现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干事的干部不吃亏、受重用。建立问责机制,对生态文明考核不合格的进行严厉问责,整改目标应向社会承诺,整改效果应向社会公示。对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依法严肃查处。把生态文明考核与国家财政生态专项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拨付挂钩,让生态文明考核成为真正的硬约束。
    4.开展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绿色GDP的内涵,在现行GDP上,扣除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之后的有效最终结果。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GDP的核算,但始终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核算模式,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成立了一个“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工作机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先后还出台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指标”、“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考核指标体系”,逐渐向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但以上指标体系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涉及生态效益或环境退化成本的计量,缺乏统一的监测体系和核算模式。因此生态文明数据监测采集体系建立、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推广,是有效开展生态文明考核管理的理论基础。
    5.推进改革实现利益公平。把建立规范的生态补偿制度与生态文明考核同步进行。生态文明考核要体现生态公平正义,表现在生态权利义务分担公平、发展权和发展机会的均等,使那些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而失去发展机会的人们得到应有的发展权。要加快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受益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推行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