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内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社内要闻 >

被新华社点赞的屈建军在我国海岸发现会唱歌的“沙子”

来源: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06-20 17:12 点击量:
【字体:
        6月17日,新华社发布文章《科学家在我国海岸发现会“唱歌”的沙子》称: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海岸也有会“唱歌”的沙子。这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屈建军研究员继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成功发现鸣沙群后的又一新发现。
        被新华社点赞的屈建军,是一位九三学社社员,曾任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会副主委,2017年获得九三学社中央第四批“九三楷模”荣誉称号。他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沙漠化、沙漠环境、风沙物理、风沙灾害与工程)领域研究。
        鸣沙又称为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常分布于沙漠和海滩中,而以沙漠中最为罕见。我国是有关鸣沙记载较早的国家,主要以敦煌鸣沙山等四大鸣沙地著称,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并因此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有媒体报道,上世纪90年代末,敦煌鸣沙曾因丧失发声机理而忽然“哑”了,屈建军在此后近30年里一直伴风而行、追沙而为,在钻研防沙治沙技术的同时,寻找着鸣沙山背后的发声机理。

屈建军在沙漠进行科学考察
        探究鸣沙的沙粒结构与共鸣机制,研究粉尘对鸣沙发声产生影响导致哑沙的原理,到最后提出清除石英沙粒表面各种细小杂质(即“洗沙”)对多孔结构的污染是恢复哑沙发声的有效途径,屈建军的研究一步步从理论走向现实。
        结合研究成果,屈建军建议,将旅游区统一规划,多辟几处踩沙场,分散人流,确定轮踩和周期性封育的旅游方式,使鸣沙得到一定的自身恢复,把人为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自然的“经宿风吹,辄复如旧”。通过封育等一系列举措,鸣沙山部分沙粒得到“淘洗净化”,万千游客再度有幸领略鸣沙景观。 
        但屈建军并不满足于陆上的鸣沙研究。“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被认为没有海岸鸣沙分布,也未见有关我国海岸鸣沙的国内外报道和研究。”为此,他带领团队在海南岛沿岸进行了长期的科学考察。考察过程中,他们在神州半岛、清水湾等地发现海岸鸣沙,并对新发现的海岸鸣沙和已发现的内陆沙漠鸣沙进行了对比和研究。

屈建军在海岸进行科学考察
        屈建军透露,他们分析了我国海岸鸣沙与内陆沙漠鸣沙在矿物组成、粒径分布、表面结构及声学信号等方面的异同。
        研究发现,海岸鸣沙矿物组成中石英含量明显高于沙漠鸣沙,而长石含量明显低于沙漠鸣沙;海岸鸣沙粒径粗于沙漠鸣沙,中沙和粗沙组分含量明显增多。同时,海岸鸣沙表面具有典型的水下机械刻蚀作用而成的“V”形撞击坑和化学溶蚀作用而成的深邃溶蚀坑,这种发育良好的表面多孔状物理结构正是控制鸣沙发声机理的重要因素。 
        据介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知名期刊《科学通报》,为海南岛鸣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